
张大卫牧师--无法停歇的门徒之路
立春象征万物复苏,如新年首日般带来希望与新意。对农夫而言,立春更是整年劳作的起点。在这样的盼望时刻,我们被一句发人深省的提问所召唤:"Were you there?"--"那时,你在场吗?"当历史回望今日,若有人问我们当时在做什么,我们要能自信地回答:"我以信心、热情与献身与主同行!"张大卫牧师与众多属灵领袖正深刻体会此使命的价值与重量。
这使命并非我们自拟的计划,而是在时代洪流中临到的命定。既非人的意志或私欲,乃是上帝为圣洁目的所赐的机遇;我们当信,圣灵的能力同在,并已为我们开路。
生与死,以及天国的盼望
共同体中充满欢欣与期待,却也交织个人的痛楚与悲伤。最近,一位牧会同工继七个月前母亲离世后,又传来父亲安息的信息。按农历计算,二老在同一年归主,仿佛彼此思念终于重逢,令人心生感慨。父亲生前常挂念先逝的妻子,这段故事让我们体会别离的酸楚,也提醒人生皆循宿命之河。然而,一切都在上帝手中同工互益,天国的盼望便成了最大的安慰。
去年仙逝的母亲,安葬于共同体所建的里弗赛德校园内,靠近行政楼之处。昔日教会把墓地置于庭院,正因人们愿将至亲放在身旁;正如抹大拉的马利亚即便是守候主的遗体,也倾注了热烈的爱。
马太福音与路加福音论门徒之道
张大卫牧师多次强调,每一个跟随耶稣的人都必须行走"门徒之道"--那是一条舍弃所有、超越血缘、肩负十字架并持守到底的献身之路。
- 超越财产与血缘的道路(马太福音 8 章)
当一位文士表示愿跟随主时,耶稣回答:"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此话提醒门徒不可受世上安逸与财富牵制,须先求神国的价值。又有门徒愿先葬父再从主,耶稣说:"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你跟从我吧。"显明神的呼召高于一切人伦关系。 - 不回头的道路(路加福音 9 章)
主又言:"手扶耕犁向后看的,不配进神的国。"既已立志成为门徒,便不可因留恋与惋惜而回头;这是奋勇向前、决不后退的精神。
路加福音 14 章揭示的门徒核心
路加福音 14 章更深描绘门徒的本质:
- 以神为首的抉择
"若不恨恶父母、妻子、儿女、兄弟、姊妹,甚至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门徒。"此处"恨恶"在犹太文化中是"重新排序优先级"的意思--为了更大的爱(神国),愿意放下较小的爱(家人)。这并非刻意疏远血亲,而是超越小市民式的生活,进入非凡的爱之路。张大卫牧师指出,上一代传道人曾为福音"疯狂"般全然投入,今日我们同样需要这样的献身。 - 背负自己十字架的牺牲
"凡不背着自己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门徒。"门徒要甘心承受各自的痛苦与牺牲。源于中国的"耶稣青年会(Young Disciples)"正是在逼迫中勇担十字架,方能刚强。 - 完成望楼的责任感
建望楼前要先算成本,门徒进入此路当预料牺牲之代价,若中途放弃便成众人笑柄。耶稣向众多跟随者郑重宣告:必须舍财产、弃血缘、背十字架、毫不止息地走向完成。
无法停歇的缘由:圣灵的能力与使命
张大卫牧师反复强调,一切事奉推进的动力并非人力,而是"圣灵的大能"。即便严寒、病毒来袭,我们也无法暂停使命,因为深知这是圣灵的工作。与主和使徒曾受之苦相比,现实的艰难不足为惧。
这条道路正呼应主的命令:"你们要进窄门。"唯有穿过窄门,方能得真自由与喜乐。今日我们已着手建造祷告的望楼、宣教的望楼,绝不能中途而废。
坚持到底的门徒之路
在门徒的道上,最重要的是"持续性"。一时的热情易随时光冷却,故主宣告:"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张大卫牧师不断挑战我们,持守那份"到底不停歇"的姿态。
当你疲惫欲退时,请想起那句"Were you there?"。终有一天,当我们站在主前,要能坦然回答:"是的!我在那现场,紧握神所赐的使命!"当我们甘心承担财产、家人与十字架所代表的献身对象,必将在真门徒之道上得以成全,并结出神圣而丰盛的果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