섹션

张大卫牧师——复活与牧养

1. 哥林多前第15章所展活信仰基三大
在复活节期间,为了帮助信徒们更加准确、坚固地把握复活信仰的根基,张大卫牧师多次强调哥林多前书第15章的重要性。特别是关于"复活"到底是什么,以及它对信徒们意味着什么这一问题,他指出,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5章中分三个阶段清晰地阐述了这一真理。

第一个阶段是"主的复活,也就是基督的复活"本身。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5章1至11节宣告,主的复活是照着圣经所应验的。耶稣按着经上所记的受死,也按着经上所记的复活,并且有许多见证人亲眼见过他。保罗特别强调主向五百多位弟兄同时显现,其中大多数人当时仍然在世;不仅如此,主也向首席门徒彼得(矶法)、十二门徒(实际上是除去犹大后剩下的十一门徒)、主的兄弟雅各以及保罗自己显现。这些确凿的见证成为教会坚定相信主复活的绝对根基。

张大卫牧师在此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如何理解并传扬复活?"回答是,"保罗已经作了极为精准的整理。"他强调,当信徒阅读并默想哥林多前书15章开头时,会亲身体会到我们所信的复活并非虚妄,而是确实在历史中发生的事件。保罗反复提及"照着圣经"这一表达,不仅是为了说明旧约所预言的弥赛亚的死与复活都在耶稣身上完全应验,也让教会和信徒得以牢牢把握"基督确实从死里复活了"这一第一阶段的信仰要点。

第二个阶段是从15章12节到34节所论述的"死人复活"。保罗在这里通过"若没有死人复活,基督也就没有复活;如果基督没有复活,我们所传的福音就是枉然,你们的信也是枉然"的推理,来驳斥教会内部认为"死人不可能复活"的争议。他指出,"如果主已经复活,那么我们这些信主的人当然也必定复活;否则,我们的信仰根基就会崩塌。"保罗在这里对"死人复活"进行了深度且详尽的阐释,进而坚定了信徒们也必定会复活的盼望。

张大卫牧师强调,如今人们仍常提出类似疑惑:"我们的身体死后如何再活过来?""我们真能像耶稣一样参与复活吗?"保罗在这里给出了清晰的解答。在教会历史上,不少信徒就是透过逐段阅读、默想哥林多前书15章,建立了对末世观和复活观的正确认识,从而摆脱了死后虚无主义的想法,并以"基督已复活,我们也有复活的盼望"作为信仰基石。

第三个阶段是从15章35节到58节所提及的"身体复活"之教导。保罗针对"死人怎样复活?带着什么样的身体来?"这样的疑问,作出了"状态变化(Change of State)"的比喻解释。就像毛毛虫经历蛹阶段后变成蝴蝶,又如一粒麦子落在地里死了之后才发芽一样,复活也是相同的原理。"正如你们看到自然界中发生的这些变化一样,在基督里死去的我们的身体,最终要变成'荣耀的身体','属灵的身体'。"张大卫牧师指出,保罗有如斥责一般地说:"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不信身体复活?"这正凸显了圣经所传递的"死亡之后是一个新的开始"这一信息。

保罗在"若有属血气的身体,也必有属灵的身体"(林前15:44)这节经文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基督从死里复活时所披戴的"荣耀的身体",也是我们将要在复活时所要得着的,这带给持守复活信仰的人圣洁的期待与盼望。张大卫牧师重申,"耶稣的复活成为'初熟的果子',随后我们也必将穿戴荣耀的新生命,"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5章里对此做出了清晰而明朗的教导。

就这样,哥林多前书15章整章以"基督复活→身体复活"这一大结构为主干,成为基督教教义的重要骨架。从初代教会到现代教会,讲解复活信仰时都一定会引用此章。张大卫牧师特别强调:"保罗所提出的这三阶段复活教义,是我们信仰的基石,也是教会持守真福音的核心。"

另外,在四福音书--马太福音28章、马可福音16章、路加福音24章以及约翰福音20章--中,同样也具体记载了耶稣复活的情景。福音书从"耶稣从死里复活,并向门徒显现"这一"历史记载"和"见证人的证词"出发,邀请读者相信复活。尤其在约翰福音20章里,耶稣先后向抹大拉的马利亚、彼得、约翰显现,最后向多马显现时,对多马说:"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这句话成为今日教会传扬复活信仰的重要信息。

当时像多马这样多疑的人竟说:"我要把我的指头伸到他钉痕里,把手伸入他的肋旁,我才信。"对于复活的奇妙,一些人难以轻易相信。然而主亲自向他显现,除去了他的疑惑,并宣告说:"因为你看见了我才信;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福音书作者们强调,这正是"教会应当传扬的福音核心"。因此,今天教会同样要宣告:"要紧紧抓住这历史事实,还有比这更确凿的证据吗?"张大卫牧师这样勉励道。

接着,约翰福音20章30-31节进一步阐明了福音书的写作目的:"耶稣在门徒面前另外还行了许多神迹,没有记在这书上。但记这些事,是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这显示了福音书不只是简单的传记或历史事件罗列,而是以"耶稣基督所赐予的生命"为焦点的属灵报告。

但约翰福音并没有在第20章结束,还有第21章。传统上,约翰福音第21章被视为"附录"或"后记(尾声)",因为第20章30-31节已堪称福音书的正式结尾。对此,张大卫牧师提出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约翰福音还要多加第21章作为附录?"为解答这一问题,他结合末世论、初代教会的历史、以及教会在等待主再来时经历的种种混乱加以阐释。

 


2. 翰福音第21章的意"喂养我的羊"教会使命
张大卫牧师指出,约翰福音第21章之所以被写下来,是为了"清楚告诉教会在主复活与升天以后,在历史中应当如何存活"。在约翰福音第20章里,关于复活的事实已充分见证,也清楚说明了"写这些事是叫你们因福音而得生命"的目的。然而仍刻意再加一章,其用意何在呢?

 

首先,约翰福音21章1节写道:"这些事以后,耶稣在提比哩亚海边又向门徒显现。他怎样显现记在下面。"然后在第2节描述,有彼得、多马、拿但业、西庇太的儿子们(雅各和约翰)等七个门徒一起出现。20章里出现了十一位门徒,但在21章里只特别提到七个人。张大卫牧师认为,福音书多采用带有神学含义的"图像化语言"来记录场景,这些画面往往象征了教会当时的处境。

尽管亲眼看到了主的复活,门徒依旧陷入迷茫。他们已知道主复活,但对未来如何生活尚无清晰目标。主复活后又升天,他的离去使他们或许感到莫名的恐惧与困惑。于是彼得说:"我打鱼去"(约21:3),其他门徒也跟随他同上了船,回到加利利海打渔。然而他们一整夜劳苦,却一无所获。

天快亮时,复活的耶稣出现在岸上,但门徒们起初并不知道那是耶稣(4节)。耶稣问他们:"小子,你们有鱼吃吗?"他们回答说:"没有"(5节)。这里的"小子们(Children)"一词颇有意味,不仅仅是称呼,更折射出门徒们当时在灵性上仍是"孩子"般的幼稚与混乱。然而,当耶稣对他们说"把网撒在船的右边,就必得着"时,他们立刻顺从,结果打上满网的鱼,多到拉不上来(6节)。这与路加福音5章里"把船开到水深之处,下网打鱼"的场景十分相似。张大卫牧师强调,这一事件凸显了"复活之后,教会使命是什么"的核心主题。耶稣曾在第一次呼召门徒时说过:"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太4:19)。

"得人如得鱼"的教导提醒我们,门徒以及今天的教会要将福音传到地极,把主的救恩信息传给万民。正如马太福音24章14节所言:"这天国的福音要传遍天下,对万民作见证,然后末期才来到。"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打到许多鱼,但网却没有破(约21:11)。历来有人把这理解为"福音再多接纳人类,网都不会破",彰显了福音具有普世性和包容性;不论有多少悔改归主的人,他们都能藉着神的大能被保守在同一张网里,不会支离破碎。

张大卫牧师提到,许多神学家自古以来都对约翰福音21章11节提到的"153条鱼"有过深入研究。早期教父奥古斯丁也认为这是个"神秘数字",苦心探讨其象征意义。随着历史发展、对地球上各种民族或生物品种的认识不断加深,有的解经家提出"153代表着全人类或整个受造界"。换言之,约翰如此具体地记录这个数字,意在通过"面向全人类的福音传扬"以及"哪怕拉上这么多鱼网也不破的神能力"这一细节,强调救恩之广博与牢固。

接下来,复活的耶稣对门徒说:"你们来吃早饭"(约21:12),而岸上早已备好炭火、上面有鱼和饼(9-12节)。这既象征了"主已经为我们预备一切,并要亲自喂养我们"的属灵图景,也常被解读为让人联想到"最后的晚餐"之后,教会应持续举行圣餐的教导。张大卫牧师还特别指出,这里的"炭火"也曾在彼得三次不认主的场景(约18:18)出现过,如今在这炭火旁,复活的主重新坚固彼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虽然耶稣已经备好鱼和饼,但他同时也说:"把你们刚才打的鱼拿几条来"(约21:10)。这表明,当教会在世上用福音"得人如鱼"后,再把他们带到主那里,就可与"主已经预备的筵席"相联结,实现更完全的团契。张大卫牧师说:"教会的使命就是按照主的话撒网,得人归主,然后把这些人带到主的面前。而主已经为我们预备了饼和鱼,要与我们相交。"

随后,在约翰福音21章15节之后,出现了耶稣与彼得之间那段著名的对话:"你爱我吗?"主三次重复了这一问题,而彼得也三次回答:"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主随即托付他说:"你喂养我的小羊","你牧养我的羊","你喂养我的羊"(约21:15-17)。张大卫牧师强调,这是教会的重要责任所在。

教会存在的目的之一是宣教(传福音),另一面则是"牧养"。一方面要走向世界成为"得人如鱼"的渔夫;另一方面,对那些已经进入信仰群体的"羊群"加以细心照料和栽培。这是主通过彼得向教会所下的命令:"如果你爱主,就应当用爱和奉献去牧养他的群羊。"

彼得曾三次否认主,但在复活的主面前又藉着三次的对答经历了完全恢复,这在教会史上具有极大的象征意义:即便曾有过失败与背叛,但主仍可更新与重用人,这正是福音的本质。同时,这段对答也奠定了此后教会建立与领袖兴起的根基。牧师、长老、教师等教会领袖所要做的,并不是单纯管理组织或策划活动,而是在"爱主的心"之上去喂养群羊、实践牧养。张大卫牧师尤其看重这一点。

此外,约翰福音21章后段还记载了彼得问主:"这人(约翰)将来如何?"耶稣回答:"我若要他等到我来的时候与你何干?你跟从我吧"(约21:22)。教会历史上,常有人围绕"主何时再来?""是否有人在未死之前就能等到主再来?"等问题产生末世论上的困惑和争议。初代教会本以为主的再来近在眼前,但时日流逝后,人们开始质疑:"为什么主还不来?"并因此引发不少风波。在约翰的群体里,也曾出现"约翰不会死"的谣言,令教会陷入混乱。

然而耶稣一语点破:"那不关你的事。你只管跟随我。"意思是,相比于对主再来的时间或方式的争论,更重要的是教会要用"爱主之心"去喂养主的羊群、走向世界传福音、彼此照顾。张大卫牧师总结:"约翰福音21章之所以像附录一样被加上,是为了在期待再临之际,为教会'应当怎样活'给出最后的叮嘱和指引。"

换言之,福音书在第20章已经把一切复活的见证陈述完毕,但最后在第21章又透过"回到加利利海打鱼的门徒"这一生动场景,让我们看见教会在世上承担使命的具体过程,并同时教导那些为再临时日和方式而争执的信徒:"你只管跟随我。"最后一句"耶稣所行的事还有许多,若是一一都写出来,我想这世界也容不下所写的书了"(约21:25)则象征性地宣告了主的事工极其浩瀚无垠,无法用有限的文字穷尽。

因此,约翰福音第21章整体教导我们:"相信复活的教会与信徒,应当照着主的吩咐出去得人如鱼,并且牧养从世界带进来的灵魂;对主再来的时间不必陷于无谓的争执,只管专注于'你跟从我'的呼召。"张大卫牧师认为,这正是约翰福音21章作为"附录"出现的终极理由。
今天我们同样受这一信息的呼唤:教会应当透过宣教(传福音)、礼拜(圣礼)与牧养(照顾)三个重要支柱,去具体地活出"爱主"的生命。

  1. 福音):作为"得人如鱼"的渔夫,要把福音传遍全世界。无论在自己周边、所在地区,还是在地极,都要传扬主的救恩信息。这是教会存在的核心理由之一。正如"把网撒在船的右边"的命令,教会当顺服主的话语,无论得时不得时都要传扬福音,如同一粒麦子落地死了却结出许多子粒,这便是教会的使命。
  2. 拜(圣礼:主预备了饼和鱼招呼门徒"来吃早饭",这也让人联想到教会藉着圣餐记念主的身体与宝血,从而与主连结、并彼此相交。张大卫牧师喜欢用"主所摆设的筵席"一词,强调我们通过饼和杯,再次默想主的爱与牺牲,这乃是教会合一和灵命成长的关键。
  3. (照:主三次嘱咐彼得"喂养我的羊",意味着教会必须切实地去关怀、建造已在群体中的信徒,尤其是软弱之人。即使曾经像彼得那样失败,主也能重新扶持并委以牧养的责任。这正是"彼此相爱"的具体实践--帮助、支持身边的软弱肢体,用神的话语和祷告去造就他们,这才是真正活出"爱主"的方式。

张大卫牧师反复强调,推动这一切行动的核心动力就是"爱主的心"。主问彼得:"你爱我吗?"彼得回答:"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这不仅仅是感情层面,更是用生活去践行顺服与委身的层面。在教会历史中,无数先贤在逼迫与患难中仍不放弃传福音和照顾信徒,原因就在于他们爱主。

加上末世论的视角,初代教会对主的再来曾经满怀期待,但时日迁延,便产生各种误解。帖撒罗尼迦教会也出现过"主的日子已经来了"或"主快来还要工作吗?"等言论而引起混乱。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后书中提醒他们,"主再来之前,还会有离道反教与不法之人显露出来的事",并告诫他们"若有人不愿做工,就不可给他饭吃",以端正教会姿态。

同理,在约翰福音21章里,关于"约翰不会死"的传闻被否定,主说:"那与他何干?你跟从我。"对教会而言,比起对再临的时日或方式进行争辩,更重要的是在现实中忠心地完成主所托付的使命,并且"你跟从我"。这正是复活节之后,教会在等待主再来时所应持续走的道路。

张大卫牧师在复活节讲道中强调:"教会应永远站在复活信仰之上,将福音传到世界尽头,敬拜并彼此照顾,直到世界末了。"而这一切都源自"爱主"之心。真正相信复活的信徒,既相信与复活的基督同行,也等待他将要再来,却不会因此逃避现实,而是在"已然"与"未然"的张力中,仍能忠心地生活。因为耶稣已宣告:"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8-20)。

约翰福音第21章将教会应当如何生活作了浓缩与呈现。福音书的其他章节主要记载了主的神迹、教训、受难、死亡以及复活,唯独第21章讲到"即使见证了复活,门徒仍然茫然不知所措"的场景,然后透过"撒网打鱼"的画面展示教会的宣教异象;透过"炭火与饼鱼"体现圣餐与敬拜;透过"主与彼得的三次对话"突出牧养使命;最后通过"约翰何去何从"谈及教会应以怎样的态度看待末世与主再来。所有环节彼此紧密相连,共同教导"拥有复活信仰的教会如何在世上成就神国,并等候主的再临"。

张大卫牧师因此将哥林多前书15章与约翰福音21章连结起来,阐述"复活信仰与教会实践"这一课题。哥林多前书15章在教义和神学上对复活作了系统性的总结;约翰福音21章则让我们看见复活之后、主升天之后,门徒与教会具体应当如何活在历史场景中。二者结合能帮助我们既在信仰上以主的复活为根基,也能在实际生活中结出相应的果子。

教会和信徒在每逢复活节时,不仅要"纪念耶稣的复活",更要"参与到那复活生命当中",并重新立志完成主所交付给我们的使命。这也适用于个人生活:在职场或家庭里,都可以燃起传福音的热情,好比按主的话语"撒网";同时也可借着礼拜与圣餐,被主的身体与宝血喂养;更能以牧养者的心去帮助身边的弟兄姐妹,尤其软弱的人。如此一来,"主啊,你知道我爱你"这番表白,就会在我们日常的生命实践中得到印证。

张大卫牧师在此反复提醒:"教会当用复活信仰去服事世界,纵使等待主再来时会经历风波与混乱,也务必专注在'你跟从我'这一呼召上。"相信复活的主、因福音得生命的人,就要把这生命分享给他人,彼此照顾,并在敬拜与赞美中彰显对主的归荣耀。约翰福音第21章正是对此给出最后的总结性启示。

"你喂养我的小羊"这句话,既是对每一个宣称"主啊,我爱你"的人的圣洁托付,也成为教会真正成为教会的重要标志。在顺服这一使命的过程中,我们也将通过圣灵的大能经历生命的更新。相信复活的人不再被死亡捆绑,纵然世界艰难,却能在盼望中不断前行。正如张大卫牧师所说:"复活节以后,我们只有一个任务:对主所托付之工忠心,并切记那掌管天地一切权柄的就是我所爱的主。我们要等候他再来,但在此期间当站在约翰福音21章的立场上,继续撒网、喂养羊群。"

这也是教会在以后每一个复活节都要不变地呼吁和提醒信徒去行的事:听见主问"你们有鱼吗?",顺服"喂养我的小羊"的命令,并在日常生活中活出"我爱主"的见证--这就是真正持守复活信仰之路。张大卫牧师也反复劝勉信徒:凡如此行走在这条道路上的个人与教会,都必会大大经历复活的喜乐与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