섹션

张大卫牧师——同工的力量

1. 罗马书16章中保化的同工群体初代教会的丰盛面貌

从表面看,《罗马书》16章似乎只是保罗个人问安的"附录"。但实际上,这一章既是《罗马书》这篇伟大书信的收尾,也是集中展现初代教会群体面貌的结论之笔。若我们仔细研读,表面上虽然是保罗对多人反复发出问安,但其中却蕴含着初代教会广泛而坚固的网络关系,以及因爱与奉献所成就的同工精神。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保罗虽然从未亲身到过罗马,但对那里的群体却如此熟悉,并逐一记得他们的名字,为他们问安。由此可见,初代基督徒确实在一个"活生生的关系网络"里见证并分享福音。

在这一章里,保罗直接点名的大约有三十四人。若加上对鲁弗之母(罗16:13)和尼利斯之姐妹(罗16:15)等未指名的提及,一些学者认为保罗所记忆的罗马教会信徒至少超过二十八人以上。尤为引人关注的是,这些人当中既有男性也有女性,既有犹太人也有外邦人,既有贵族或王室出身,也有奴隶等各色社会阶层都汇聚在教会群体中。这样的多样性与包容性,以及他们彼此间亲密的爱之交往,正是初代教会的力量源泉,也成为福音传遍地中海周边地区的管道。

在罗16:1-2,保罗信的开头首先提及的便是"坚革哩教会的女执事"非比(Phoebe)。保罗称她为"我们的姊妹非比",并介绍她"在经济上或人格上都曾给予保罗与多人很大帮助"(16:2可见端倪)。她承担了把这封信带到罗马的责任,可见她值得信任并能积极承担奉献职分。保罗对这类支持、赞助以及与他一同事奉的各种男女同工,始终十分敬重,且在不同场合都极力推崇他们。

另一个给人深刻印象的同工群体是百基拉与亚居拉夫妇("百基拉"又写作"布百基拉"或"布利斯基拉")。在《使徒行传》18章、《哥林多前书》16章等多处相关经文中屡次出现,且常常是妻子百基拉的名字先于丈夫亚居拉被提及。传统上有些解经认为,这或许暗示百基拉在信仰或教会服事上的影响力比丈夫更大。无论如何,这对夫妇与保罗同为"帐篷制造者"而共同谋生,更是为了保罗甘愿冒性命危险的忠实同工。保罗说:"他们为我的命,将自己的颈项也置之度外"(罗16:4)。并且他们在家中接待教会(16:5),无论到哪里都能建立并服事教会。由此可见,初代教会若论聚会场所,家庭教会是多么关键;也凸显教会的扩张并非依赖制度和场所,而是依靠"有爱与信心的人"彼此敞开、彼此连接。

"我所亲爱的以拜尼土"(16:5)被称为保罗在"亚西亚(现今土耳其区域)初结的果子",意味着他可能是在保罗在小亚细亚传道时的第一位归主者。保罗对"初熟的果子"常有特殊的感情,即便我们无法得知后来以拜尼土何时搬到罗马,但保罗依然对他念念不忘,甚至称他为"我所亲爱的",足见保罗对其深切的情感。

此外,本章还有马利亚(16:6)、安多尼古和犹尼亚(16:7)、土吕非那和土吕波萨(16:12)以及波西(16:12)等多位女性信徒。尤其是犹尼亚(Junia),教会历史中对此人的性别归属曾有争议:她究竟是女性使徒,还是男性使徒?但传统的多数观点偏向她是女性。保罗称他们是"在使徒中有名望的",这表示初代教会即使在各种社会制约下,女性仍然在教会与事工中积极参与且担任领导角色。

另一方面,《罗马书》16章中也可以发现不少疑似奴隶身份的名字。比如"暗伯利""乌尔巴奴"等(分别见16:8、16:9),在罗马帝国时期往往是奴隶常用名。保罗称暗伯利为"我所亲爱的"或乌尔巴奴为"我们同工",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非常突出地说明了教会"在基督里彼此接纳为弟兄姐妹",无论奴隶或自由人,不再因社会地位而分别。在基督里,因主所废除的隔阂,教会里本就应当打破各类藩篱,王室或贵族、奴隶或女性、外邦人或犹太人都能借福音得以重建合一。

保罗反复提及的名字中,还包括一些被称为"我同族之人"(如16:7、16:11、16:21)的亲属,暗示保罗自己也为家族福音化付出努力,而他的家人们也成为各地教会中的同工。透过这些"亲族"四散在各个教会服事,也能看出福音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如何自然地扩展与连结。

在《使徒行传》28章里可见,当保罗以囚犯身份被押往罗马时,罗马的信徒得知消息后特地到三馆(或称"三酒馆")等地去迎接他(徒28:15),保罗见到他们"就感谢神,并且心里得着鼓励"。这再度显明初代教会的可贵特性:在任何外邦城邑,保罗多半已事先撒下福音的种子,而那些种子与同工不断茁壮。即使性命受到威胁,他们仍甘愿彼此扶持,加强属灵相通。这种亲密联结和群体之爱,也成为保罗等多位传道者能够在艰辛宣教道路上坚持到底的力量之源。

因此,罗16整章充满了这些充满情感的名单绝非偶然,而本身就带着一个信息:福音并非只局限在头脑层面的理解或教义式的争论,而是在"彼此扶持、彼此服侍、彼此安慰与共同成长"的真实群体生活中得以完全地活现出来。保罗从本书开篇至今,先是深度讨论了福音的教义(罗1-11章),接着在12章以后给出实践劝勉,到了16章就藉具体的人际关系与同工之爱来展现福音在现实中如何落实。

张大卫牧师就此强调:"保罗所传的福音并非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真真实实地活跃于生活当中,并且在这福音里最有能力的,正是那些'在基督里合一、懂得彼此服侍'的群体性。"教会史无数次印证:神的国度绝非只凭言语扩张。若徒有言语却缺少实际关系与奉献,教会很快就会失去本色。然而当如保罗那样带着炙热的爱与人性温暖去成全他人,记住一个又一个人的名字,与他们共同喜乐时,福音就会鲜活起来,传遍世界各处。

在当今教会常因分裂、伤害或沟通匮乏而面临困境之际,罗16这份"名单"中所流露的初代教会属灵生命力就具有相当大的启示意义。即使我们口头再怎么强调福音真谛,若在实际生活中缺少彼此相爱、相互扶持并甘心牺牲的表现,那口号便成了空洞回响。保罗用姓名逐一称赞并问安的同工,提醒我们:只有当教会内部确认自己是"同属一个身体",并营造一个"彼此关怀和彼此成全"的氛围时,教会才能真正成为基督的教会。

当然,教会里不见得都是良性事物或可爱之人。凡有教会兴起的地方,就可能伴随灵界争战、破坏与摩擦的存在,保罗对此深有体会。他在罗16:17-18警告说:"那些背离你们所学教训,制造分争、使人跌倒的,你们要留意躲避他们。因为这样的人,不是服事我们的主基督,乃是服事自己的肚腹。"换言之,教会中也可能混进一些"自私且好挑拨分裂"的人,外表虽与群体同在,内在却与福音精神相背离。要警惕、分辨并保护教会,关键在于教会是否有"彼此深入认识与真诚交往"的文化。倘若教会里只有表面式社交与假性安慰、或恭维谄媚,没有真正的了解,那么分裂势力就容易趁虚而入,搅扰群体。

因此,保罗嘱咐教会要"在善上聪明,在恶上愚拙"(16:19),即对善事保持敏锐、积极投入;一旦察觉恶念苗头,则要毫不妥协地远离它。可见初代教会并非只追求规模扩张,也相当注重"深度属灵分辨",旨在抵御邪恶势力入侵,坚持在真理和善行上合一。

保罗由此宣告:"赐平安的神快要将撒但践踏在你们脚下"(16:20)。在属灵层面,那些制造纷争、破坏合一者其实是撒但的工具,但终究会被神审判。这里保罗强调"平安"一词,这平安不仅指无冲突的安稳,更是基于基督赎罪大工所带来的整体的、积极的安息与安稳。保罗坚信"平安"必守护教会,也让我们看见,无论外界风雨或撒但搅扰如何,神终将保守教会在祂的主权之下。

在信末的罗16:21-23,保罗又代替在哥林多和他同在的同工向罗马教会致意,如"我的同工提摩太"以及保罗的亲属路求、耶孙、所西巴德等人。提摩太如同《腓立比书》2章所述,是保罗"属灵的儿子",最了解保罗,也能代为传达他的心意;耶孙曾在《使徒行传》17章于帖撒罗尼迦接待保罗,后被控告闹事而被抓;所西巴德(又名所巴得)则是《使徒行传》20章所提到的庇哩亚人,也曾加入保罗宣教团队。这些名字让我们再一次看到初代教会里的事件、城市、人员是如何不断地交织,形成持续的福音之流动。

值得关注的是,写道"我这代笔写信的德提阿,在主里面问你们安"(16:22)。当时保罗书信多由代笔人记录,保罗口述或有时在结尾亲笔签名。《罗马书》的代笔便是这位德提阿(Tertius)。这种大笔者不仅仅是"书记"角色,更在与保罗深度共鸣的前提下,一起成就了宝贵的福音书信。德提阿在此短短介绍自己,仿佛流露"我也参与了这封信的写作"那份喜悦,也再度显示保罗的事工并不是"单打独斗"。

最后,"该犹"和"这城的管家以拉都"、还有"并兄弟夸土"的问安(16:23),同样值得注意。该犹即《哥林多前书》里曾受保罗亲自施洗的人,以拉都是哥林多的财务官或司库。也就是说,当地政府中某些要职人员也在教会里服事。这证明初代教会从奴隶到官员,横跨社会各阶层,福音确是"神的大能",可突破身份门槛,带来合一。

总的来说,《罗马书》16章结尾部分,比任何教义论述都更具力量地见证了"群体合一"的宝贵:福音带给人生命改变,使他们彼此相连,以彼此相爱的方式建立教会。保罗记住"名字",并"呼唤名字"看似微不足道,却绝非小事;对教会而言,绝不可轻忽任何一个人的姓名--那意味着"我记得你",也是"我们同在主里为一家"的再次确认。

我们也应在现实中省察:在我们往来与团契中,是否以这种属灵家人的眼光真正关注身边的人?如今教会里,是否有人被冷落,甚至没有人叫过他的名字?是否又有人在其中制造伤害与纷争?初代教会那种深度相交与同工的活力,应当被今世教会重新拾起。教会本质如保罗所言,就是"在基督里同为一体的人,彼此照顾,共同欢乐,也共同流泪"。

 


2. 福音的能力,以及教会群体的神之智慧

 

在罗16章的收尾(尤其25-27节)中,保罗以近乎"荣耀颂"(doxology)的方式结束了这部伟大书信。他宣告福音是"自古隐而未显,现今却显明出来"(16:25)。这意味着在旧约律法和先知书中早已埋下的救恩预言,终藉基督得以完全彰显。

保罗进而说明,这福音是"照永生神的命,借着先知所写之书,为要使万民信服而显明的奥秘"(16:26)。也就是说,这福音并非保罗个人杜撰,而是神借先知们长久预言,意在让全人类都能听到并顺服的救恩信息。"万国"一词清楚表明福音不再局限于犹太民族,而要传扬至外邦。整卷《罗马书》都在证明"犹太人、外邦人皆可因信称义",故在完结时再次强调这一核心主题。

若说《罗马书》前半部分侧重系统阐述福音教义(如因信称义、亚当与基督的对比、以色列的救恩问题等),那么在最后一章就透过具体的"人际关系与群体实践"来展现福音在现实中应如何体现。至于25-27节,保罗又再次点明,能让教会在各种冲突、试探中站立得稳的"福音之大能"究竟何在。正如他宣告:"惟有这福音才能坚固你们"(16:25),暗示教会合一与坚固的秘诀不在别的,唯有神的真道--也就是福音自己。再多教义或神学知识,若无神话语内在的大能,也难以真正巩固教会根基。

"愿荣耀因耶稣基督归与那独一全智的神,直到永远。阿们"(16:27)乃是此信的巅峰结语。神是智慧的主宰,祂自古筹备救恩,并在耶稣基督里成全。保罗借此总结了整卷《罗马书》的主线。

张大卫牧师默想此段时说道:"保罗并未只教授教义系统,而是深信这位全智的神的主权计划如何在基督里彰显,也见证了如何使万国合一的奇妙奥秘与能力。他本人亦因深得这救恩的喜乐,而在与众多同工的互动关系中活出福音的脉动。罗马书16章末尾的赞美正是他激情顶点的流露。"确实,保罗一生尽管常遭迫害、囚禁、背叛和苦难,却从未丧失对福音奥秘的喜乐。且他深信福音不仅关乎个人得救,也能坚固教会群体,使所有领受福音者得以将荣耀归与神。也因此,他能以如此雄伟的赞颂结束这封书信。

当我们阅读罗16时,尤其在末段荣耀颂上,应思考:"神的救恩计划如何在我们生活中实现?"若没有福音,教会就难以单凭自己力量站立得稳;若没有福音,多样化的会众也不可能真正合而为一。因福音是唯一能改变人内心罪性和自我中心的力量。因此保罗对罗马教会笃定:"这福音能坚固你们",并且盼望"万国都能因福音信而顺服"。

这奥秘的启示,也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他人、建造教会。我们所倚靠的不是世俗的智慧或权势,而是在十字架的能力与复活的荣耀中,遵行神的旨意。于是便能如罗16这份耀眼的"名单"所示,教会中各式小人物都彰显尊贵与价值。正如保罗在本书开端(罗1:1-7)表明对罗马教会的关心,他虽非此教会的直接建立者,却并不坚持什么使徒权威,而是谦卑服事,视自己为因基督福音而与他们结为弟兄姐妹的同工。他作为外邦人的使徒受召,期盼也能帮助罗马教会更扎实地奠基于福音。故而,他从教义指导开始,到信末以满溢感情的"称名问安"收尾;由此见证福音真理与爱的实践其实紧密相连。

现今我们拥有SNS和各种网络通信工具,能随时快速传递消息,但也因此更容易浮于表面、失去真实交往与奉献的深度联结。对照罗16所罗列的名字,不禁要问:在我生命中,究竟有哪些"真心敞开、相互扶持的同工"呢?在教会中,我是否真的记得并关怀身边人的名字?保罗说"要彼此问安"(16:16),其用意并非只叫我们做形式化的寒暄。保罗还嘱咐"要用圣洁的亲嘴彼此问安",在当时文化背景下,这是表示亲密和尊重的礼节。我们今天或不见得能原封不动地照做,但那关怀与敬重的精神仍值得回归。即--真诚对待对方,愿意接纳、珍视对方,把对方看作家人。

罗16教导我们的核心包括:

  1. 福音所引领的真正教会群体,不再受男女、奴隶、王室、外邦与犹太人等各种壁垒限制,而是在基督里合为一体的活的信仰共同体。
  2. 这个共同体如保罗所示,彼此关心、称呼对方名字、分担喜与悲、渐渐长进。
  3. 对破坏同心或绊倒人的事要警醒,也要在"善上聪明、恶上愚拙"里操练属灵分辨。
  4. 真正使教会稳固的是福音本身;这福音是神自古隐藏之奥秘,如今在基督里完成的救恩顶峰。
  5. 教会因这福音能力与恩典,同心赞美神,将荣耀归给祂。

张大卫牧师多次在讲道中提到:"罗马书16章里逐一提及人名,不是因为保罗'社交技能强',而是借此彰显福音共同体本质里自带炽热的连接与奉献。教会是由'人'组成,而这些人都因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与复活得到新生的神儿女。当我们记得彼此的名字,就能够彼此担当重担,彼此代祷;在基督里,教会成为家庭,也是同工。在这意义上,罗马书16章与福音书或《使徒行传》一样宝贵,提供教会最真实的写照。"

若我们将此应用于当代情景:许多教会因部门、团契各自独立,人们往往互不熟识,甚至不知道同在一个教会的弟兄姐妹叫什么名字。但我们不能对此置之不理。教牧或领袖(牧师、长老、小组长等)理应带头关心每个人的需要与处境,记住他们的名字,并在教会里营造彼此关注、聆听、关怀的文化。否则若只是周日来教堂聚一聚,然后各自离开,就很难期待像罗16章那样蓬勃的教会生命。

为应对现代教会"大型化""去人格化"的隐忧,初代教会的"家庭教会模式"也给我们启示:正如百基拉与亚居拉不论身在何处都敞开家门分享福音,教会便在他们家里成长。虽时代背景有别,但我们仍需透过家庭、小组或各种形式的聚会,深入分享生活与信仰,使教会不再只是"宗教活动场所",而是真正"属灵家人"的共同体。

同时,保罗在16:26所说"要使万民信服"也提醒我们,教会的"共同体性"与"宣教使命"是不可分割的。初代教会早已见证福音传遍地中海世界,甚至在罗马(外邦政治中心)建立教会;这一切都因保罗和诸多同工的牺牲与爱。他们彼此代祷、互通问候、供给需要,使宣教倍增。若教会只顾自身,不向外迈进,便难以成就"普世宣教"的大使命。张大卫牧师时常强调:"教会不是封闭空间,而应是心怀世界、向外敞开的生命共同体。"

罗马书16章亦让我们看见"将荣耀归于神"乃是教会的终极目标,而荣耀的根基正是基督所显明的福音奥秘。当人被福音浸透,他们就不会忘记彼此的名字,更会相信圣灵能把不同背景的人牢牢相连,使教会成为"在善上聪明"的群体。这样一支群体也将朝向"宣教的完成"奋进,让"万国万民都听见福音、得救恩"。这正是《罗马书》自始至终所阐述的方向与核心,而16章则以"丰盛的交通"信息为全书作出注脚,对今日教会依然具备极强的针对性与挑战。

若我们只停留在"个人得救、我自己满足"层面,就会错失保罗所展示的宏大福音网络与群体性奥秘。保罗的一生艰辛,却能坚持宣扬福音,因为他身边有无数同工彼此帮扶,也因他们之间充满真诚的爱与服事。他在此列举的诸多名字,正是福音活生生的见证。

如今,很多以"教会"名义聚会的地方,人们彼此陌生,像"来参加活动的客人"般匆匆而过。但真实教会应当如同《罗马书》16章所描绘的:大家彼此认识、彼此相爱、彼此委身,同心在日常生活里活出耶稣基督的主权。如此,"那照永恒上帝的命、借先知所写之书、要使万民信服的奥秘启示"(16:26),也将继续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扩展开来。

结论即:罗16告诉我们,福音乃是在"活生生的人际关系"当中得到成全,福音坚固教会(16:25),使神得荣耀(16:27),并且透过我们的生命带给世界善的影响力。而"赐平安的神要快快地将撒但践踏在你们脚下"(16:20)的应许也提醒:就算教会面临冲突与分裂,最终得胜仍在神,而我们务必坚持行善与相爱。当我们在福音里真成弟兄姐妹、携手同行,这力量就会像当年传到哥林多、以弗所、腓立比、耶路撒冷、罗马那样,不断延伸至世界各地。

因此,我们今天要做的,就是在现实中"重现"保罗所称呼的这些同工(非比、百基拉与亚居拉、以拜尼土、马利亚、安多尼古与犹尼亚、土吕非那与土吕波萨、波西、鲁弗与他母亲、亚里斯多布家里的人、黑罗天、拿其数家里的人、亚孙其里都、百勒干、黑米、巴得罗巴、黑玛、非罗罗各与犹利亚、尼利斯与他姐妹、奥林巴,以及更多未名者)的同工喜乐与奉献精神。哥林多同工提摩太、路求、耶孙、所西巴德、德提阿、该犹、以拉都、夸土等也各按其恩赐与资源,为宣扬基督福音、建造群体竭力奉献。能否效法他们,正是我们研读《罗马书》16章后最具实际意义的应用。

更进一步,张大卫牧师等现今事工者竭力重建初代教会的这些原则与活力,也正因为当教会面临信任危机,被社会冷眼时,我们应回到初代教会汲取教训。不是只感慨"早期教会多美好",而是从当下自己可做的小事起改变:比如周日聚会认真叫出周围弟兄姐妹的名字,关心他们的需要,照顾有难处的肢体,迎接新朋友时主动让座、表达热情。这些看似渺小的举动却能汇成"重现初代教会"的大能,使福音真正活现在我们生命中。

由此可见,罗16并非《罗马书》的可有可无之"附录",反而让我们洞悉保罗对教会与群体的深情厚意,也让我们看见基督带来的"人际关系新领域"。即使那些"不知名"的人也能在神的救恩历史中扮演重要角色,更何况王室或奴仆都可在同一福音"网"里共融。最终,整章自然引向那句:"惟有神能照我所传的福音、并所讲的耶稣基督,坚固你们......愿荣耀因耶稣基督归与那独一全智的神,直到永远。阿们。"(16:25-27)。愿我们教会与人生也常在这颂赞中,不断记念彼此的名字,效法保罗那般永不忽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此合一与爱中,我们必能参与完成神"使万民信而顺服"的宏大计划。阿们。

 

https://www.davidjang.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