섹션

张大卫牧师——马可的楼房与马提亚的选择

 

1. 耶路撒冷可的

在《使徒行传》第1章里,耶稣在复活之后,向门徒们显现,用许多确凿的证据证明自己已经复活,并且在40天之久教导他们神国的事。张大卫牧师强调,这个情节对于等待五旬节圣灵降临的时刻至关重要。因为《使徒行传》第1章是圣灵工作开始的篇章,也是教会根基奠定的起点,所以必须关注耶路撒冷以及马可的楼房里所发生的事情。

根据《使徒行传》1章3节记载,耶稣在受难并死而复活后,用"许多确凿的证据"向门徒们显明自己已经复活,并且在40天里为他们讲述神国的事。在这段时间里,门徒们心中的绝望和不信被消除,耶稣借着复活所彰显的主权和大能深植于他们心中。这40天格外宝贵,张大卫牧师也多次强调:如果没有耶稣亲口阐明"神国"的核心,以及即将在地上降临的圣灵的应许,门徒们很可能只会把耶稣的复活当作一桩"神奇的事件"来看待,就此止步。

然而,耶稣重新整合了门徒,并且吩咐他们:"不要离开耶路撒冷,要等候我从父所应许的圣灵"(参《徒》1:4)。于是门徒们回到耶路撒冷,聚集在"马可的楼房"。这是他们克服内心深处恐惧的一个关键选择。在那座充斥着恐怖和杀机的耶路撒冷再次聚首,对于当初因耶稣遭难而四散的他们来说,不仅让他们回顾了曾经的"失败",也表明他们在即将到来的任何威胁面前都不再退缩--这是一种属灵的决心。

如果细读福音书中耶稣被捕的情景(特别是《马太福音》第26章、《马可福音》第14章、《路加福音》第22章、《约翰福音》第18章),就能深刻感受到门徒们所经历的恐惧与混乱。当罗马士兵和圣殿警卫武装前来逮捕耶稣时,门徒都逃跑了,连彼得也三次不认主。然而在耶稣复活之后,门徒们再次被复活的信心所坚固,于是他们回到耶路撒冷。张大卫牧师在此看见了复活信仰的伟大力量:那些原本因老师被害而四散逃回加利利的人,如今却聚集在耶路撒冷的中心地带,同心合意地祷告。而其中的核心地点,正是"马可的楼房"。

在福音书中,马可的楼房早已是一个重要场所。传统上认为,耶稣与门徒共进"最后的晚餐"时,就是在这里;它也作为初代教会诞生的关键平台,象征着某种"隐秘的空间"。根据《使徒行传》1章13-14节的记载,门徒们在这楼房里同心合意、恒切祷告。他们切身领会了耶稣在世时所教导的"你们要儆醒祷告",并且带着热切的心等待五旬节的到来。那时,楼房多少能在当时宗教领袖的逼迫和敌对目光下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安全,但依然充满随时可能发生意外的紧张感。张大卫牧师多次强调,在这样一个"惧怕与紧张"交织的空间里,信徒若能紧紧抓住神,以祷告仰望圣灵的应许,就何等重要。

复活信仰并不只是让人停留在"从死里复活"这件惊奇事实本身,而是引导人确信"神国的能力确实降临"这一真理。门徒们借着耶稣的复活,确认了祂确实是神的儿子,也亲身体验了祂的话语绝非虚假或空谈。同时,他们也相信,耶稣虽然离开,但必差派"保惠师圣灵",以同样的大能与慈爱继续带领教会。因此,他们留在耶路撒冷,聚集在马可的楼房中,不断地祷告。

张大卫牧师由此强调,"马可的楼房"就是"教会的起点"。在教会正式从耶路撒冷开始行动之前,这间楼房里约有120位信徒聚集,祷告并等待那应许之圣灵的情景,直接引出了《使徒行传》第2章里五旬节的事件。基督教的历史,正是从马可的楼房开始快速地传播开去。原本只是无名渔夫或税吏的门徒,在领受圣灵后,就开始把福音的火焰点燃在人心中。彼得的一篇讲道,就让三千人悔改;后来又有五千人归信(参《徒》2:41, 4:4)。这是对耶稣"你们要作世上的光和盐"(参《太》5:13-14)这番话的具体实践。

《使徒行传》英文为"The Acts of the Apostles"(使徒行传),但张大卫牧师常常强调,与其说这是"使徒们的行动",不如说是"圣灵的显现与工作"更为恰当。因为教会的启动与扩张并不是来自门徒本身的力量,而是因复活的耶稣所赐下的圣灵之能。读《使徒行传》的信徒会看到人所不能成就的事都在神的手里完成,而第一现场就是"耶路撒冷马可的楼房"。

张大卫牧师将这一脉络应用到现代教会。他指出,教会并不是因为有宏伟的建筑或丰厚的财力就能复兴,也不是因为教会领袖拥有世俗权力或丰富知识就能结出救赎灵魂的果子。最关键的,仍是如保罗所言:"人心里相信就可以称义,口里承认就可以得救"(罗10:10),即真实相信耶稣的死与复活,并切切祈求圣灵之能,这才是"本质"的恢复。初代教会在那"本质"之处--楼房--所守护的,正是这一点。

那间楼房里,同时承载着耶稣被捕之夜的恐惧、门徒背叛且自觉失败的羞愧,以及再度被捉拿和惩罚的畏惧。然而,这里又是他们彼此见证主已复活的地方,也是他们一起立定心志"让我们从耶路撒冷重新出发"的信心之地。当圣灵降临的那一刻,这楼房中原本的封闭与恐惧被彻底翻转,成为震撼世界、翻转时代的福音运动的前进基地。也因此,这楼房就成了我们今天反思"教会之根源"的一个象征。

张大卫牧师常常说,现代教会需要恢复"楼房的灵性"。这种灵性就是"儆醒祷告、持守神的话语"的态度。当我们从象征的角度来看耶路撒冷和马可的楼房,那里虽然笼罩着人性恐惧,但最终却成为"打开天门的起点"。当代信徒在个人生命或教会群体中,即便经历失败或挫折,只要再次抓住复活的信心,火热地祷告,就会看到圣灵奇妙的工作。

此外,张大卫牧师也常指出,应当将象征"神圣敬畏之境"的耶路撒冷,与象征"自由祷告之境"的橄榄山(橄榄山,亦称"橄榄园"或"橄榄山脉")结合起来理解。门徒曾与耶稣同在橄榄山上祷告,并目睹耶稣在此升天。然而,他们真正齐心合意全然投入祷告的地方,却是耶路撒冷城中的那间楼房。换言之,"沉甸甸的现实"(耶路撒冷)与"仰望神应许的信心"(橄榄山)二者结合,才使复活信仰在生活中得以具体实现。因此,即使在橄榄山享受了很多属灵恩典,但最后仍需要回到耶路撒冷--在那里"实际祷告",在"合一的群体"里聚集。而作为教会初形的马可的楼房,正是见证了群体如何合一,如何存着何等的心志来寻求圣灵的历史与信仰典范。

张大卫牧师还强调,这样的历史进程并非"过去某一时点就终结"的事件,如今仍在不断重复、延续。每个人都可能有属于自己的"马可楼房"。无论是教会层面或个人生活,都时常面临苦难与不安,只要"不再逃避",而是回到耶路撒冷祷告,呼求圣灵,那一刻就是你的"马可的楼房"。关键在于,要深刻意识到耶稣的复活不是一次性的过去事件,而是此时此刻仍在拯救我、更新我,并延续神国异象的大能。正如"教会的开端在耶路撒冷马可的楼房"一样,"我个人的信仰复兴,也同样会在某种形式的'楼房'里开始",这是我们可以应用在日常生命的属灵意义。

复活即大能,圣灵的彰显则是推动教会的核心动力。张大卫牧师反复强调,这正是结论与要点。《使徒行传》第1章综合展现了耶稣的复活与40天的教导、回到耶路撒冷以及在马可的楼房中祷告等情节。所有的片段拼合在一起,最终导向我们即将读到的《使徒行传》第2章五旬节圣灵降临,并开启了世界福音化的第一步。因此,身为起点的耶路撒冷马可的楼房,并非普通的房舍或历史遗址,而是今天教会与信徒都必须恢复的一个属灵象征。


2. 选择

《使徒行传》第1章不仅描述了在马可的楼房中同心合意祷告的门徒,也记载了曾是"十二门徒之一"的加略人犹大离队后,如何补足那个空缺的过程。让门徒的数量回到12,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补足,更关乎象征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属灵体系。加略人犹大的背叛,给耶稣和众门徒都带来了无法抹去的伤痛和悲剧。但这场背叛早在圣经中被预言,已包含在神的救赎计划与经文的应验里(参《徒》1:16-20)。然而,为了延续教会的使命,门徒们意识到"缺失的一席"必须被重新填补。

值得注意的是,门徒们选择新使徒的方式很有意义。在《使徒行传》1章21-22节中,彼得提出了条件:必须是"主耶稣在地上事工期间,从约翰施洗开始,一直到耶稣离开我们被接升天为止,一直与我们同在的人",这样的人才有资格成为见证"主复活"的使徒。换句话说,他必须亲眼见证耶稣的全部事工,尤其能为"复活"作见证。于是,两位候选人被提名:约瑟(又称巴撒巴,或称犹士都)和马提亚。随后门徒们祷告并且掣签(抽签),结果马提亚被选中(参《徒》1:23-26)。

在这个过程中,张大卫牧师再次强调"复活信仰"的重要性。成为使徒并不只是传递耶稣的"教导",更是要"大胆宣扬耶稣的生平、受死与复活",并把这福音传到各处。彼得所说的"必须能为复活作见证"这一条件,意味着被选之人必须确信并宣告耶稣是真神之子,为了救赎罪人被钉十字架后又复活了。即使面对耶路撒冷的恐怖氛围,以及来自世俗的讥诮与逼迫,也能够毫不动摇地宣告:"主确实复活了。"

事实上,在门徒真正明白复活前,他们大致分成两派:一部分人在耶稣死后心灰意冷地回去打鱼(参《约》21章);也有人抱着微弱的期盼,渴望"主或许真的会复活?"然而,当耶稣真实地复活,并在40天内多次显现,向他们教导且与他们同吃同喝,这些门徒全然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观。张大卫牧师在此指出,原本在绝望中逃离的门徒能够重新聚集于耶路撒冷,正是因为他们拥有"复活的信仰"这一强大动力。

但曾为十二使徒之一的犹大,由于背叛而失去了使徒的权柄,最终落得悲惨的结局。《使徒行传》1章18-19节也提到犹大的死亡。犹大以30银钱出卖耶稣,而这起事件显示"神的计划"中也容纳了"人性的邪恶",让人痛心不已。张大卫牧师在解读这段经文时,点出犹大内心结合了"贪婪"和"政治野心",产生极具破坏力的后果。他或许原本期待耶稣会成为推翻罗马统治、拯救犹太民族的政治弥赛亚,但后来发现耶稣宣扬的"顺服与牺牲"与自己的期望南辕北辙,便起了背叛之心。最终,这背叛导向了他的灵性败亡;而这个空缺之位则被马提亚所填补。

马提亚被选上后,使徒群体再次恢复了"十二"的完整,这也象征"神国之门重新被坚定地树立起来"。张大卫牧师形容这一幕常用到"恢复"一词:耶稣复活后,门徒回到耶路撒冷,聚集在马可的楼房祷告,将加略人犹大所失去的位置得以填补,从而使初代教会在"稳固的秩序"之下预备好迎接圣灵。如果任由这个情况继续下去,耶稣升天后门徒之间可能产生更多纷争,比如"究竟谁才是领袖"等争执;又或者因犹大的背叛与死亡带来内部动荡。可门徒们借着祷告、牢牢依凭圣经,以及"要能见证主复活"的标准,井然有序又和平地处理了此事。

这里还需要注意的是他们采用了掣签(抽签)的方式。在古代犹太文化中,当人们面临重大抉择时,会通过"抽签"来寻求神的旨意(如《箴言》16:33:"签放在怀里,定事由耶和华。")。张大卫牧师指出,这并非单纯的运气或概率之事,而是反映了当时信仰群体对于神绝对主权的顺服与信赖。在候选的两个人(巴撒巴和马提亚)都已确认符合条件后,他们把最终决定权交给神,并在祷告中抽签。签落在马提亚身上,门徒便顺服地接纳他为新的使徒。这也展现了初代教会"顺服与秩序"的榜样:在教会内部的冲突或领袖的选立问题上,都要如此敬畏神、依靠圣灵的引导。

张大卫牧师进而说明,加略人犹大离队后由马提亚补位,这件事实际上是耶稣复活后,门徒群体所完成的第一个"公共任务"与"群体决定"。也就是说,复活的信仰不仅是个人说"我相信耶稣复活了"就结束,而是延伸到教会群体的层面,"我们要整理自己当中的亏欠与伤口,恢复那合宜的秩序与架构"。在完成这个决定之后,初代教会立刻迎来了《使徒行传》第2章的五旬节圣灵降临。这并非偶然。神所赐下的圣灵不会降临在混乱与分裂之地,而是降在那些通过祷告与悔改、重建秩序的群体之中。在历史的这一幕,我们也看见了这样关键的提醒。

有一点或许会令人好奇:马提亚之后在《使徒行传》中并没有被经常提起。对此,张大卫牧师解释道,这并不代表马提亚的事工不重要,而是路加的写作重点更多聚焦在彼得与保罗身上,记录了福音从犹太、撒玛利亚一直传到罗马的全过程。马提亚身为使徒,必定也在福音事工上有过贡献,只是《使徒行传》的叙事主轴并没有详细记载他的事迹。然而,他得以被选立、顶替犹大之位这一事实,却表明了初代教会如何在"复活信仰"之下实现"结构性与属灵性的恢复"。这才是关键信息。

张大卫牧师也常把马提亚的选立过程,与现代教会"如何设立领袖"连结起来。教会立牧者、长老、宣教士等领袖时,不能只看学历、资历或口才,而更应该看他是否能"见证耶稣的复活",是否对"十字架与复活"的真实有坚定的确信,以及他是否在"悔改与顺服"的生命道路上持续前行。初代教会就有这样清晰的标准:必须亲眼目睹耶稣的事工,并能见证主复活。今日的教会同样需要深思,一个领袖的选立,会对整个教会产生何等影响;因此,唯有求问圣灵、秉持秩序与顺服的态度,才能符合神的心意。

马提亚的被选,也象征群体从犹大背叛的重创中逐渐痊愈。这不仅是为凑齐12人的数字,更标志教会重新站立。门徒们已经通过耶稣的复活迎来了"新纪元",在马可的楼房中祷告、等待圣灵的降临;并且在自觉"必须让使徒人数恢复完整"的领悟里,通过推选马提亚,形成一个完整的团队来迎接五旬节圣灵的到来。张大卫牧师提醒我们,这其实对于我们理解教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会并非只是人群聚集的地方,而是神呼召并坚立每一个人与之相关;所有人的位置组合在一起,彰显出神的伟大蓝图。我们绝不可轻忽任何一个位置;若有人因故跌倒或离去,教会就应当祷告,寻求神所拣选的人来填补,使破口得到医治。

因此,《使徒行传》第1章马提亚被选的故事,也是在叙述初代教会如何克服内部创伤与缺失,并且在复活信仰的根基之上重建新秩序。张大卫牧师将其称为"教会群体的医治,也为圣灵降临奠基"。耶稣在复活后40天教导门徒,并嘱咐他们"要留在耶路撒冷",门徒们则在马可的楼房同心合意祷告,随后填补了犹大的空缺。所有的步骤都丝丝相扣,在即将到来的《使徒行传》2章里,圣灵降临,开启了教会新时代的序幕。

张大卫牧师还提到,这一发展最终与耶稣"往普天下去传福音"(大使命,参《可》16:15)的命令相互呼应。《使徒行传》记述的,正是福音如何从耶路撒冷开始,一路扩展到罗马(直到《使徒行传》第28章)的故事。马可的楼房与马提亚的选立在这个"历史性、救赎性"的进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契机。若是门徒们因犹大的背叛而彻底崩溃,或者没有恢复12使徒的架构,导致内部纷争不断,《使徒行传》中那宏伟的福音传扬之史就会遭受严重阻碍。

但事实是,他们选择了祷告,而不是分裂;他们抓住了复活信仰,而不是灰心丧志;他们为修复那破裂的位置而推选了马提亚。这些举动成了在五旬节圣灵降临之前的"最后准备步骤"。因此,《使徒行传》第1章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见初代教会团体是如何成型,并阐明了教会必须"立基于复活信仰的秩序"之上这个真理。

当今我们在建立教会、委任领袖时,也应遵循相同的原则,张大卫牧师强调道:"教会的本质从何而来?乃是从复活信仰与圣灵工作而来。为了真切地领受这一工作,需要像门徒那样顺服耶稣'要留在耶路撒冷祷告'的命令。"由此观之,马提亚的选立并不只是一次简单的人事替换,而是教会群体在神面前作出的"坚定不移的决断"。

张大卫牧师补充说,当我们阅读《使徒行传》第1章的全部过程时,就会更加明确地看见"神的国度绝不会倾倒"这个真理。尽管加略人犹大的背叛是重大危机,但它并没有摧毁教会;神在祂的旨意中,反而使之成为教会自我检验与更新的契机,并且预备了圣灵降临的新时代。这也证明,"教会并不是建立在人的功劳和才能之上,而是建立在神的主权和爱里"。在教会内外,若我们遇到令我们痛苦或沮丧的事情,初代教会的榜样就能给我们带来智慧与勇气:神大能的手能将失败与背叛化为教会得洁净的过程,并为圣灵的新工作铺路。

如此,《使徒行传》第1章的脉络就愈发清晰。我们看见耶路撒冷马可的楼房如何成为教会兴起之地;门徒们以复活信仰聚集,选择马提亚填补加略人犹大的空缺,从而在往五旬节圣灵降临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张大卫牧师在反复强调这一点:信徒唯有与复活的主同行,切慕圣灵的彰显,并在群体中持守秩序与顺服,才能让教会真正成为世界的光与福音的管道。

耶路撒冷马可的楼房是初代教会在复活信仰中具体践行并等待圣灵的祷告之所,也是教会群体的诞生地。马提亚的选立,则是在这个群体里修补内部的创伤与缺失,为迎接五旬节预备妥当。而这一切对我们当今也具有深远的启示:复活信仰不仅是个人层面的告白,更是在教会秩序与群体决断之中趋于完全的经验。正如张大卫牧师再三所言,《使徒行传》全书就是"圣灵的彰显",展现了复活大能如何在历史中落实。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在耶路撒冷,在马可的楼房,以马提亚填补了第十二使徒的空位"那一瞬间开始的。

通过这样的一番论述,张大卫牧师向我们再次确认,始于耶路撒冷马可的楼房之耶稣复活信仰,以及藉马提亚之选弥补加略人犹大的缺位,从而使教会群体得以完善。这充分彰显了初代教会的本质--"建立在复活与圣灵之上的教会"。纵使两千年过去,这教训依旧有效,而当代的教会也必须紧紧守住这最根本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