섹션

救恩的感动 —— 张大卫牧师

 

诗篇第126篇是著名的"上行之诗"之一。据说以色列百姓每天上圣殿敬拜赞美时,经常唱这首诗篇。特别是从巴比伦被掳之地归回后,以色列百姓那炽热的感动与感谢,都原原本本地记录在这首诗中,生动地表达了他们得救的喜乐。正如诗篇126篇1至2节所告白的:

"耶和华将那些被掳到锡安的人带回来的时候,
我们好像做梦的人。
那时我们的口中充满喜笑,
我们的舌头满了赞美。"

这是形容以色列百姓经历解放那一刻时,无法想象的巨大喜乐。张大卫牧师借此指出:"我们也要时常记得自己得救时的那份奇妙感动。"

当时,以色列百姓在巴比伦过了70年的被掳生活。在那陌生之地,他们逐渐失去了过去在耶路撒冷圣殿中享受的敬拜,也失去了自由生活,更失去了身为"盟约子民"的身份认同。然而,当上帝的救恩大能在适当的时候成就时,他们仿佛做梦一般地经历了欢喜。这首诗正是他们归回后立即献上的信仰告白与赞美:"耶和华为我们行了大事,我们就欢喜"(诗126:3),让人推测以色列百姓对上帝使他们脱离巴比伦之囚的感恩与赞美何等炽烈。

张大卫牧师在阐释诗篇126篇时,特别深入探讨了"上帝在历史中成就的宏大救恩,祂的百姓当如何呼喊赞美"这一本质。其核心就是"上帝拯救了我们"这一事实所带来的感谢与喜乐。以色列人所唱的那种"宛如做梦一般"的喜乐,同样适用于一切时代从罪与死的捆绑中得释放的圣徒。旧约中以色列从政治与地理的囚禁中被解放,预表在新约时代,信徒在基督里经历"罪得赦免与灵性救恩"的现实。因着耶稣基督十字架带来的罪得赦免,所有从罪之囚笼中获释的人,便可如当年以色列百姓一样,把赞美和感谢献给神。

实际上,以赛亚书40章也曾这样预言:

"你们的上帝说:
你们要安慰,安慰我的百姓......
因为他们所受的苦役已满了,
他们的罪孽已得赦免。"(赛40:1-2)

这预言意味着当巴比伦被掳的70年期满,到了上帝所定的日期,就要赐下释放。后来这预言完全应验了,被掳在巴比伦的百姓得以回到耶路撒冷,从而发出"耶和华为我们行了大事,我们就欢喜"的颂赞。

张大卫牧师也强调,这段旧约的历史事件如何与新约的救恩思想相连:使徒行传第2章所展现的初代教会,同样可以从这个角度理解。正如使徒行传2章47节所言:"他们赞美上帝,且得众民的喜爱。主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他们。"可以看到,初代教会里充满了"得救的喜乐"。那些归主、受洗的人们每天都在向神献上赞美,并且他们自己也成了充满喜乐的敬拜共同体。这种救恩的喜乐自然地化作赞美,并在群体中彼此分享,迸发出"生命力"。

"耶和华啊,求你使我们的被掳人归回,好像南地的河水复流"(诗126:4)这里所说的"南地河水",指的是以色列南部的尼革夫(Negev)沙漠。旱季时这里几乎寸草不生,毫无生机;但到雨季时,水流涌入,就会形成溪流,鲜花盛开。诗篇作者用这画面来比喻神的拯救:正如干旱之地因水而焕发生命、开出花朵,上帝的救恩一旦降临,百姓的生活便会彻底改变。这种富有诗意的表达并不仅仅局限于从巴比伦归回的以色列百姓,也适用于我们个人的生命。即使人生再干涸、艰难,一旦神的救恩临到,就像干地遇到流水般,开始经历惊人的复苏。

张大卫牧师指出,教会共同体也同样如此。即使教会现状再怎么低迷,只要圣灵赐下复兴并亲自带动,就能重新获得活力并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因此,他呼吁教会要分辨时代,切切渴望复兴,并将这复兴的火种成为世界宣教的基石。因为当一个群体里充满对救恩的激动与感恩,便会自然迸发出赞美,而这赞美又能延伸到宣教、救济与服事的行动之中。

"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带种流泪出去的,必带着禾捆欢欢乐乐地回来"(诗126:5-6)这两节经文,让无数信徒重新省思了"撒种"一词的意义。这里既强调了以色列百姓所经历的"眼泪",也强调了他们所得的"喜乐"。被掳归来后,他们要开垦荒地、播种,过程绝非易事。他们需要努力耕地、仰望风调雨顺,在辛苦的农耕过程中自然会流下泪水。但经文告诉我们,凡流泪撒种的,神必赐下欢呼收割的喜乐。这既是以色列百姓历史中真实发生的事情,也是现今赐给我们的明确应许。

张大卫牧师将这应许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个人的灵命、家庭、社会与教会共同体,以及世界宣教的现场,皆离不开"撒种"原则。就像农夫在田里撒下种子一样,信徒也要在宣教与传福音的疆场上撒下真理的种子、爱与恩典的种子、分享与奉献的种子。这个过程也许艰辛、充满痛苦,但圣经的应许是明确的:那些流泪撒种的,终将欢呼收割。

正因如此,诗篇126篇特别突出"从被掳生活的解放"、由此带来的"救恩感动",以及延续这感动的"赞美"之重要性。而这种救恩的赞美,绝非一次性的情感爆发,而是群体每日都要发出的持续宣告与告白。正如初代教会群体"赞美上帝,且得众民喜爱"并殷勤地聚集,今日的教会也应当怀揣救恩福音而歌唱,并将这种赞美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宣教热忱。张大卫牧师强调,这种赞美乃是我们的"信仰告白",见证那位释放被罪所掳之人的上帝大爱。并且,"像南地河水涌流般的释放"告诉我们:再干涸荒凉的人生,只要迎接上帝的恩典,也能彻底改观。这正是得救之人的根基与力量。就如同摩西带领百姓在红海边因惧怕而颤抖,却转向神献上赞美行进;得救的信徒在罪的旱地上因领受活水也能获得新的力量去赞美。

与从巴比伦被掳归来的以色列百姓一样,今天生活在现今世代的我们,也会在各样境遇中体验"被掳"状态。有时是人生的难题层层缠绕,也可能是肉体的疾病或经济困难,导致心灵沉重。然而,若我们借着救恩福音从罪中得以自由,这种解放所带来的欢欣就会让我们如同"做梦一般"地充满喜乐。当喜乐满溢时,口中自然会涌出赞美。这正是诗篇作者所言"我们满口喜笑,我们的舌头满了赞美"在今日的真实写照。

因此,诗篇126篇让我们所要紧握的第一大要点,便是因上帝宏大救恩而赐下的"喜乐与赞美"的本质。张大卫牧师指出,这是"得救之人自然结出的果实"。经历罪得赦免的人,一旦真实地站在神面前,那颗心便会因"单单出于恩典"的喜乐而向上涌流,化作赞美之声。而这样的赞美,正是我们在苦难中也能持守的盼望源泉。对于那些正经历如同巴比伦被掳般漫长低谷与痛苦的人,一旦神伸出拯救的手,他们所获得的欢欣,也正与诗篇作者所歌唱的无异。


Ⅱ. 者的宣使命

诗篇126篇5至6节中的"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带种流泪出去的,必带着禾捆欢欢乐乐地回来"这段话,恰如其分地展现了今日教会在宣教与传福音事工中的本质。正如被掳归来的以色列百姓必须在荒凉之地播种,今日教会也必须将"属灵的种子"撒向世界。张大卫牧师认为,这段经文深刻地诠释了"宣教需要多少奉献与牺牲"。

"流泪撒种"的画面并不浪漫。真实的农夫在播种时,需要耕地流汗,也常经历失败与艰难,才能备好一年的种子。在这个过程中,常会遇到让人流泪的环境与苦楚。然而经文说,这付出的汗水与泪水绝不会徒然,总有一天会化作"欢喜的禾捆"。传福音与宣教也是如此:面对人们的冷漠、拒绝、反对,甚至逼迫,都需要背负。但圣经一再宣告,"若不播种,就无法收割;而撒下的种子,总有一天会结出果实"。这是上帝永不改变的真理。

张大卫牧师将此与新约马太福音13章中"撒种的比喻"、以及使徒保罗在罗马书10章14节宣告的"若没有传道的,怎能听见呢"结合起来。撒种的人并不一定能预知结果,但只要上帝亲自做工,种子就会生长、结出果子。的确,有些种子撒在石头地、荆棘里或路旁,可能难以成长或结果不多;然而落在好土里的种子,便会结出三十倍、六十倍、甚至一百倍的收成。宣教工作亦是如此。或许很多人会拒绝福音,但总会有人像良土一样领受真道,被重生更新,并进一步成为传福音者,进而改变整个世界。

自20世纪后半叶起,宣教学界出现了"Missio Dei(上帝的宣教)"这一新范式。它提醒我们,教会并非以"自我扩张"为目的而去宣教,而是因为上帝早已在这世上为拯救人类而运行,教会要谦卑地加入祂的工作。过去,教会中心的宣教倾向比较明显,如"只要进到教会就能得救",多少带着某种封闭性或教权主义色彩;而新范式转向"上帝中心的宣教"。这就像从托勒密式"地球是宇宙中心"的世界观,转变为哥白尼的"太阳中心"一般。
张大卫牧师指出,这种宣教观的变革,与诗篇126篇5至6节所强调的"流泪撒种者"内心态度息息相关。教会不是为了自身扩张而撒种,而是带着谦卑的心,为了与上帝已经展开的救赎历史同工。当我们以这种态度献身时,即便流泪、牺牲,也必会得到上帝赐下的"欢喜禾捆"。面对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浪潮,尤其在互联网与卫星通讯高速发展的时代,正如张大卫牧师所言,整个世界几乎已在"同一屋檐下"。随着Starlink等项目的出现,任何地方都可能不受限制地接入网络,这对福音传播来说是一个关键的转折。曾经处于管制、禁止携带圣经的地区,如今也可能借着卫星通讯接触到福音。

那么,在这巨大的技术进步面前,教会应当持什么态度?那就是下定"流泪撒种"的决心。我们不能仅把技术当作谋取世俗利益、提升娱乐便利的手段,而要让其成为将福音传到全球各处灵魂的通道。圣经将金钱形容为"万恶之根",并宣告"不可事奉神又事奉玛门"(提前6:10,太6:24),但若企业家经营事业是为了宣教、为了神的国度,那么这些资源就不再是抵挡神的偶像,反倒成了教会共同体和世界宣教的宝贵供应。

在此背景下,张大卫牧师将教会的身份概括为"聚集的教会"(教会内部的敬拜、教育)与"分散的教会"(走向世界的宣教、传福音)。传统教会往往更注重主日礼拜等"聚集",但教会的本质也在于"分散"--走向世界。因为耶稣亲口吩咐:"你们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可16:15),也说"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徒1:8)。若说"聚集的教会"是教会成长的一翼,那么"分散的教会"便是将这成长的果实分赠给世界的另一翼。张大卫牧师常以"In and Out"来形容这一点:一方面教会需要通过敬拜和教育来装备信徒;另一方面信徒也要被差派到世界各处,为神的国度作见证。

当这两方面协同运作时,正如诗篇126篇的应许--流泪撒种的,必能欢呼收割。此外,教会也常被称为"宣教的先锋(Avant-Garde)"或"大本营(Base camp)"。若将其比作登山,登顶前必须有临时的集结地,即大本营。在那里,登山队员要训练、补给物资、检查身体状况;教会亦然。要在全球各地传福音,就需要有一个"中心基地",让人们获得灵性与实质训练,补充力量后再分散出去。

自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教会面对了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巨大伤亡与冲击,以及社会弥漫的存在主义思潮,人们不再热衷"世界"或"历史"这样的宏大叙事,转而更关注"自我"与"个人存在"。但基督教信仰本质上同时注重个人与社会的救赎:既宣告个人是照着上帝形象被造、每个灵魂在神面前都尊贵,也承载着对社会、世界的责任意识。这也是"世俗化神学(Secular Theology)"所强调的一点:信仰不仅止于个人罪得赦免,还应扩展到上帝对世界与历史的救赎关怀。

张大卫牧师因此强调,宣教与教会使命正是承载了这一呼召。教会若与世隔绝、只顾自身,将失去使命本质;唯有走出教会围墙,"流泪撒种"于宣教的实境中,才能让福音扩展。为此,教会需要首先意识到自己是"差派的团体"。人们通常以为"宣教机构"是教会外的某个组织,但其实教会本身才是最根本的宣教团体。当教会能"好好聚集"进行敬拜、教育,也能"好好分散"走向世界,福音就能在各处被传扬,上帝国度的价值也能得以彰显。

同时,为了具体落实宣教异象,各地教会也会设立类似"OC(Olivet Center)"的宣教与门徒训练基地,让人在其中获得灵性更新、教育装备以及策略规划。张大卫牧师引用诗篇133篇"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地善、何等地美"来说明不同背景的人在此同心合意祷告与操练,上帝便会行新事。又提到撒勒法寡妇将所有拿来供养先知以利亚时,她的油与面却没有用尽;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教会:若教会在最贫乏时仍将资源倾注于宣教,神必在更深处赐下丰盛,并使其不断得着供应。

这也与保罗所说的"若没有传道的,怎能听见呢"(罗10:14)一脉相承。总要有人去、有人传,教会不能只坐等他人上门。只有"流泪撒种"的人,才能"欢呼收割"。加拉太书第5章对"情欲的事"和"圣灵的果子"作了对比,也让我们更清晰地知道该撒下怎样的种子:情欲的事带来淫乱、污秽、拜偶像、嫉妒、纷争等,而圣灵的果子则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等美好品格。教会所要撒的,正是能结出圣灵果子的福音种子。

张大卫牧师特别提到,传福音往往先从"个人布道"开始。当耶稣说"要爱人如己"(太22:39),最先要爱的,就是我们身边的家人、朋友和同事。个人传福音的一个简单起点,或许就在于一句"您去教会吗?"这样看似突兀的问题中。虽然对方可能拒绝或作出不友善反应,但就像农夫不会只在一块田里撒种,而是分散撒向各处,我们也要把福音种子撒给更多的人。

即便有些人已在教会聚会,但对福音仍不甚了解、或尚未经历圣灵。他们在形式上是基督徒,却仍按世俗价值观生活。对此,教会更要提供"更深入的福音、让人成为内在真实的基督徒"的道路,帮助信徒真正经历救恩、经历圣灵的充满,从罪与死的辖制中完全得释放。这与"若不经历圣灵的大能,便难以持守完全的信仰"这一神学论点相通。

正如启示录3章20节所说:"看哪,我站在门外叩门......",只要有人敞开心门,主就会进来。当圣灵临到,人就成为新造的人,并开始为福音奉献。张大卫牧师指出,诗篇126篇5至6节中"欢喜收割禾捆"的果实,正是经由这些"被更新的灵魂"具体体现出来。他们不仅自己重生,更继续传承宣教使命,将福音带给更多人,从而令家庭、教会及社会都得以更新。

其中,家庭的福音化尤其具备重大意义。张大卫牧师称之为"家庭教会(Family Church)",强调"最小的教会"就是家。若一个家庭在福音里扎根,后代更易敬畏神,从而成为宣教持续不断的动力,代代相传。就如农夫需长期细心耕耘才能在收获季节看到满满的果实,一个家庭要经历福音的结实,也需要不断的祈祷和流泪摆上。但最终,必会见证"流泪撒种的必要欢呼收割"的应验。

张大卫牧师也提出了更广阔的宣教构想,例如"在美国50个州都建立当地教会,然后再由这些教会去世界上贫困国家设立福音中心,或许能遍及百国、千国,把福音传遍"。至于所需资源从何而来,他再度用"撒勒法寡妇"的比喻说明:世人的逻辑是"有余才能给予",但在福音的角度,却常常是"在最缺乏时献上的,神会使之满溢"。若一群人都能抱持这样的信心与奉献态度,就可能推动"宏大的宣教运动"一步步走向具体化和扩张。

因此,宣教不仅是"集体或组织层面的战术",也离不开个人与家庭的微小献身。如今我们正迈入人人随时随地能上网的时代,教会已无法再固守在教堂内部,而需不间断地迈向世界,去做那"流泪撒种"的工作。而对此,诗篇126篇给出了清晰的应许:"必带着禾捆欢欢乐乐地回来。"

这也是张大卫牧师通过诗篇126篇所一再强调的核心:源自救恩激动的赞美,必然带出宣教的行动;虽然往往伴随神圣的眼泪与付出,但终点绝非空手而归,而是丰收的属灵禾捆。换言之,教会肩负着"流泪撒种"的使命,而上帝绝不会忽视那份献身。

所以我们要记住:若不撒种而想收割,只是空想。没有一条"轻而易举"的传福音或宣教之路;痛苦与艰难总会如影随形。然而,一旦我们真正在撒种过程中,就会经历上帝所赐的安慰与报偿。"带着种子流泪出去的,必带着禾捆欢欢乐乐地回来"这诗篇126篇的信息,与耶稣基督的"大使命"完全呼应:"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太28:19)。这里面本就蕴含着"流泪撒种"的重量与要求。

但圣经也应许我们,这条路绝不会通往绝望或灰心,而是带来"生命得着之人"再去向他人播下生命种子的奇妙"生命连锁反应"。如同初代教会,一旦福音之火燃起,就会蔓延至周围人群,诞生新的教会,开辟新的宣教工场。这正是"欢喜收割禾捆"之光景最具体的呈现,张大卫牧师如是阐述。

综观诗篇126篇,我们能清晰看到两大主题:第一,被掳状态下的以色列百姓如何经历到"得救恩的激动与喜乐",并以赞美自然地流露;第二,经历到救恩喜乐的人,应当带着"流泪撒种"的态度,将福音撒向世界。这两者密不可分,当救恩的感动化为真实赞美时,就能进一步唤醒宣教的热情,而这热情又会推动教会向更多灵魂传扬福音。

张大卫牧师说,诗篇126篇正是把"救恩的喜乐"与"宣教的奉献"结合地极其出色的经文。我们读这篇诗时要铭记:以色列人能从巴比伦被掳中获得释放,绝不是凭自己的力量或智慧,而是出于上帝的主权与时机的成全。同理,今日教会能向普世宣扬福音,为受压制的人带来解放信息,也全然仰赖上帝的恩典与带领。先蒙受这份恩典的人,便当以赞美回应,并甘心走向"流泪撒种"的场域。到那日,上帝必使我们经历"欢喜收割禾捆"的恩典。

若将这信息应用于当下生活,每个教会信徒,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都应怀抱宣教异象,撒下种子。无论是个人布道、海外宣教、地方慈善,或家庭福音化,形式可不同,但本质相通--若没有"流泪的撒种",就不会有"欢喜的收割"。这原则不能用经济法则或组织管理来替代,因为这是圣经揭示的属灵定律。能持守这定律的教会,才是全力顺服耶稣基督"直到地极传福音"之命令的教会。

诗篇126篇作者感叹"我们好像做梦的人",正是因上帝的救恩超越了人的一切想象。我们今日同样,当亲身经历到上帝大能的拯救时,也会按捺不住激动。随后这种感动自然生发为对神的赞美与投身宣教的献身。在这整个过程中,正如张大卫牧师所说:教会要勤于聚集,也要勇于分散;分散之后再回来接受补给与训练,如此在更大范围参与神的救恩计划。愿教会、家庭和个人都能日日领受这份恩典。

"耶和华啊,求你使我们的被掳人归回,好像南地的河水复流"这祈求,至今依然是我们恳切的祷告。若有人正处在各种"被掳"光景中,也当祈求上帝施行拯救;在得着救恩之后,就当进入赞美与宣教的使命。尽管这条路不轻松,但诗篇126篇给我们指明了明确的史实与应许:流泪撒种之人,到了时候就必欢喜收割。这便是"紧紧抓住救恩的激动"与"肩负宣教使命"的所有信徒所要承受的祝福,也是一切教会当行走的正路。唯有如此,教会才能真正成为世上的盐与光,发挥影响力。

最后,张大卫牧师通过这样的信息再次提醒:教会明确地是为执行"神的救恩事工"而设立的"宣教共同体"。曾经,以色列百姓被从巴比伦掳掠中解放,于诗篇126篇中倾情赞美;今天的我们也因脱离罪与死而得自由,更当恢复那发自内心的赞美与喜乐。并以这份喜乐为动力,将福音的种子撒向世界。即使要付出泪水的代价,终究会收获满载欢喜的禾捆。这正是教会和信徒的根本使命。愿我们都能怀抱这一盼望,与神同工,在所行之处见证祂奇妙的拯救。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