섹션

犹大的背叛 - 张大卫牧师

1. 打破玉的女人

张大卫牧师强调,福音书的核心信息在于"体会到上帝怜悯与慈爱的深邃国度"。在马太福音第26章中,那个打破玉瓶的女人的故事,正是以最具戏剧性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上帝慈爱与怜悯的何等惊人与深刻。而在这一幕旁观的门徒们所表现出的态度,则揭示了人们自以为"正义"或"正确"的视角,有时会阻拦我们去领悟真爱深层的意义。

打破玉瓶的女人常被描述为一个有罪且卑微的人。路加福音7章37节称她为"一个罪人",她似乎带着想要摆脱罪恶生活的渴望,深深地经历了主的爱。根据马太福音26章6-7节,耶稣在伯大尼痳疯病人西门的家里时,一位女子拿着极贵重的香膏玉瓶,倒在用餐的主的头上。门徒看到这一幕,心中十分愤怒。而在约翰福音12章6节,这愤怒表现得更加明显,其中尤其是加略人犹大大声抗议:"为什么要这样浪费呢?这香膏可以卖个大价钱,然后分给穷人啊......"

对于这一场景,张大卫牧师指出,门徒似乎是在表达"顾念穷人的心",但实际上,他们内心还没有真正明白基督不断所教导的"爱的本质"。无论多么"显得正确"的主张或正义,如果无法衡量爱之深层奥秘,便会出现严重的缺失。马太福音第26章中门徒的反应,正是这种缺失的极端体现。

从人的角度看,觉得"这样太浪费了""这完全是挥霍"似乎言之成理。然而张大卫牧师解释:主之所以看重并肯定这位女子的举动,正是要彰显上帝那无条件的爱;由此我们可以领悟到"神圣的浪费"所蕴含的重要意义。对世人而言,这种毫无保留的爱显得愚拙、不合常理,却正是上帝的属性所在。

张大卫牧师常引用的一个例子,是路加福音第15章浪子回头的故事。浪子回家时,父亲不问任何理由,毫无保留地接纳他,给他最好的衣服、戴戒指、设摆盛宴。对周围人来看,这样做似乎不公平,是一种浪费,但在爱中就无需再去寻找"合理"理由。这样的爱只包含"我的孩子回来了"的纯粹喜悦。对此,张大卫牧师强调:"上帝的爱在世人眼中或许愚拙至极,却是任何世俗计算方式都无法比拟的绝对性。"

在马太福音26章8节,门徒对着那位女人大声说道:"为什么要这样浪费呢?"表面看起来,这似乎是一种"要照顾穷人"的正义感。但约翰福音12章6节提及,加略人犹大其实掌管钱囊,而且还常从其中窃取,可见那时这些话并不一定出自纯粹的"怜悯穷人"或"关怀邻舍"的动机。换言之,无论是犹大还是其他门徒,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老师耶稣的作为,反而以世俗眼光去批评这"昂贵的香膏为何能这样随意使用"。

对此,张大卫牧师提醒我们:在生命中,我们也要懂得在主面前献上"神圣的浪费"。换言之,去爱与服事他人,有时候对我们自身毫无益处,反倒会带来牺牲或奉献的代价,但正是在神面前,这却无比珍贵与美丽。对世人而言,这或许就是愚拙、浪费,但在上帝的眼里,这却是无比宝贵、最具价值的人生。

加略人犹大原本也是深受基督之爱的一位门徒。张大卫牧师说:"主拣选犹大时,绝不可能是预设他将来必然背叛。相反,主一直信任他,甚至让他掌管钱囊。"如果先入为主地认为"这个人一定会背叛",那就不可能把钱财这样重要的责任交给他。然而,主爱祂的门徒到底。只不过,若无法真正领悟这种无条件的爱,就会酿成悲剧。

或许在犹大的心里,早已有个念头:与其看着耶稣继续走那条"浪费爱、低效率"的道路,不如"把祂交给那些想要对付祂的人,然后自己脱身"。从马利亚打破玉瓶的事等种种情形来看,耶稣显现的那种看似"毫无保留却缺乏效率"的神之爱,令犹大感到不满,最终他以三十块银子出卖了耶稣。张大卫牧师指出,这正是"不懂得爱"的人必然走向的悲剧结局。

在马可福音14章9节,耶稣吩咐要纪念这个打破玉瓶的女子,这表明"爱的浪费"才是永远值得被铭记的。若以"客观效率"为判断标准,或许将香膏卖掉分给许多人会显得更好。但主所看重的,是那发自"爱之动机"和"内心深处的奉献"。张大卫牧师说:"上帝接受的乃是我们的内心。若那内心是真诚的奉献与爱,那么这份浪费就绝非浪费。"

就这样,打破玉瓶的这位女人与福音的故事同传到地极,被人永久记念。她的名字虽然未在经文中明确出现,但她所展现的这份奉献之爱,已在两千多年的教会历史中不断被传颂。相反,当初指责这是"浪费"的犹大,却成了背叛者的象征。对此,张大卫牧师提醒:"上帝的爱浩大无边,但若我们曲解或拒绝这爱,结局往往会滑向毁灭。"

那位打破玉瓶的女人所展现的爱,凝结在十字架的爱当中。张大卫牧师说:"主在十字架上所彰显的爱,是超越人类逻辑、堪称完全愚拙的爱。若我们接受它,一切都将改变;若我们拒绝它,便可能像犹大一样,在悔恨与悲剧中收场。"面临耶稣无限深沉的爱时,我们当采取的姿态,不应是"何必如此浪费"的批判目光,而应是敞开心扉,带着感恩与赞美去回应。

张大卫牧师所言"爱的本质"即在于此:爱引导我们进入一个不再需要理由的世界。犹如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牺牲一样,真正的爱可以超越任何计算与合理的条件。这才是最深的层面,也是打破玉瓶的女人所示范的本质。她的奉献,若以世俗逻辑观之,就像浪费;可在天国的眼光下,却是永远被纪念的"宝贵浪费"。

也正因此,即使这一幕已经展开,周围的门徒有些仍不理解。甚至犹大还因此生出怒气,并最终走向背叛。对那份爱无法理解的门徒,他的内心中开始盘算:"把耶稣出卖给祭司长们吧。"在这里我们看到,人性的堕落和背叛,不一定是那些一开始就充满恶意的人才会做出的选择。相反,曾真切享受过主之爱的人,也可能因为扭曲与误解,而踏上背叛之路。

在圣经中,打破玉瓶的女人就像"明白何为爱"的代表,而犹大则是"未能明白爱"的象征。二者的对比,给我们带来严肃的反省:我们究竟要站在哪一边?是被世俗的逻辑与自以为的正义所捆绑,最终将主的爱当作浪费而走向背叛?还是纵使看似愚拙,也愿意付上一切来回应那天上的喜乐?这既是2000年前的问题,也是现今同样拷问我们的抉择。

因此,打破玉瓶的事件,不仅反映了犹大内心走向背叛的过程,也同时揭示了其余门徒依然存在的稚嫩。这也说明了主的受难是从何时开始:如张大卫牧师常说,"苦难始于背叛,始于对爱的怀疑"。所以在信仰的群体里,首先要守住的便是主所赐下的"彼此相爱的新命令"(约13:34),这才是重中之重。

张大卫牧师反复强调的核心在于:若要洞悉这"爱之深邃",就必须日日思想我们从主所得的恩典与怜悯。在世人的标准看来,"浪费"一般是不可取的,但在主的眼中,这或许正是极其宝贵的奉献。当我们真正认识这份爱后,就不会再斤斤计较,而是毫无理由地把心交给主。这并非空口说白话,而是要我们实实在在地以身心投入,服事主、爱人如己,在彼此相交中共同经历这爱。

否则,我们也可能像门徒当中的犹大一样,走向背叛。当看到别人因爱而作出"打破玉瓶"的奉献时,若我们抱怨说:"干嘛这么浪费?这样做又没有任何收益?"爱就会渐渐冷淡。再往下发展,内心更会产生背叛的苗头。我们对基督的认识逐渐淡去,被世俗的效益和合理性支配。张大卫牧师警告:"这正是犹大所走的路,如今我们也难保不落入同样的陷阱。"

我们不妨重新思考:打破玉瓶的女人象征着什么?门徒们那种"这不是浪费吗?"的视角又忽略了什么?这就是"通过爱进行的神圣浪费"与"以计算和合理性衡量一切"的冲突。我们是要选择那位女人的道路,还是犹大的道路?张大卫牧师说:"这是马太福音26章这段经文给我们上的重要一课:看见主之爱的浩大,在这份爱面前,我们当以何种态度自处。"正是在这份爱的中心,主的受难之路开启了。


2. 大的背叛基督的

接着,张大卫牧师通过马太福音26章14节以下的经文,强调主正式开始走上苦难之路,正是由"十二门徒之一的加略人犹大"选择背叛开始的。其实祭司长和长老们早已商议要杀害耶稣,但当犹大主动去找他们,答应要把耶稣交出来后,事情便急速发展。耶稣被以区区三十块银子出卖,从人的眼光看实在是震撼与荒谬。

张大卫牧师谈到这三十块银子时,提及"会让人想起约瑟曾被哥哥们以二十块银子卖掉的故事(创37:28)"。过去用银子交易买卖奴隶非常常见,而今身为上帝儿子的耶稣,也像奴隶般被卖,这讽刺之处令人心痛。犹大问那些祭司长:"你们愿意给我多少钱,我就把耶稣交给你们。"他们就给了他三十块银子(太26:15)。

犹大为何背叛?张大卫牧师说:"犹大很可能是怀着一种坚决的信念做出这个决定,并非单纯想赚点钱。"他觉得耶稣的做法太"不切实际",只是一味在强调那"看似浪费的爱",让他觉得没意义,尤其在"打破玉瓶"的事件后,他或许更加确认"跟从这样的人简直是在浪费人生"。

然而,这其实是犹大"始终未能领悟主之爱"的悲剧体现。张大卫牧师指出:"犹大原本也深受主的爱,可是当他发现自己无法理解这种爱的道路时,就干脆拒绝这爱,选择了背叛。"我们同样如此,当无法洞悉爱之深邃时,也许会开始怀疑主,甚至远离祂--这正是犹大的翻版。

加略人犹大把耶稣交给祭司长后,耶稣被捆绑并解到巡抚彼拉多那里(太27:1-2)。后来犹大才追悔莫及,说:"我卖了无辜之人的血犯了罪!"(太27:4),想要把那三十块银子退回给祭司长。但后者却冷漠回答:"那与我们何干?你自己承担吧。"结果犹大把银子丢在殿里,最终自缢而死(太27:5)。

张大卫牧师尤其留意到这里的重点:"犹大也曾懊悔,但并未真正悔改归向主。"如果他真正相信主的赦免并回到主那里,情形会怎样?耶稣一直教导"连仇敌也要爱",甚至在十字架上还为钉祂的人祈求赦免,可见即使犹大的背叛也并非不能被饶恕。然而他却选择了自尽之路。

张大卫牧师在此解释:"若人不肯相信这份爱究竟有多大,就会切断自己通往悔改的道路。"无论罪多深重,只要抓住主的爱,仍能蒙赦免;但犹大没能抓住这个真理,从而陷入彻底的绝望。而之所以堕入绝望,起初就是因为他从来没有真正认识并信任主的爱,只用自己的逻辑与眼光去评判。

犹大最后的结局固然悲惨,但我们得到的教训并不只是"背叛者会受惩罚"。张大卫牧师说:"这一事件同时揭示出,上帝的爱是多么大;另一方面,当人拒绝并不信这爱时,人的内心可以堕落到多么可怕的境地。"人都会失败、犯罪;关键是我们愿不愿意在那时回转向主,还是选择绝望、自我放弃。

马太福音27章3节写到,犹大懊悔之后,将那银子拿回去。说明他确实感到痛苦和后悔。然而之所以没走向真正的悔改,是因为他不相信只有主才能赦免他的罪。张大卫牧师说:"他当时依旧被自己的想法所捆绑,没有回到主的爱里来。"这就让我们看到,当人犯罪离开主时,最重要的是记得"无论如何,上帝的爱并未终止"。

彼得三次不认主,但主仍再次接纳并恢复了他(约21:15-17)。犹大与彼得的区别,不在于谁的罪更大或更小;彼得的背叛也很严重,但他最终回到了主面前,而犹大却没有。张大卫牧师指出:"教会历史见证:即便是曾犯下大罪的人,只要真诚回转向主,就会被重新带入新的道路。所以面对犹大的故事,不能只说'他是个大罪人',更要省察自己是否也潜藏着同样的背叛种子。并且要随时预备好回到主的宽恕怀抱。"

主走上十字架的道路,表面看始于犹大的背叛,然而在那十字架上彰显的,却是"对罪人的无限饶恕"。透过马太福音27章以及后续的叙事,张大卫牧师阐明:"虽然人的罪达至极点,但上帝的爱却远远超过这一切。"这就是福音的本质,也是教会信息的核心。

然而在世俗眼光来看,人或许依旧会纳闷:"为什么要如此?十字架简直太愚拙!"张大卫牧师说:"爱本就显得愚拙,而上帝的爱是至高至大的'愚拙',却蕴含救赎的大能。正因这愚拙的爱,即使像犹大那样的罪人,也仍有新机会。"

在《约伯记》第1章,撒但控诉约伯对神的敬畏是有"原因"的,若把一切祝福拿走,他就会咒诅神。但约伯仍然紧紧抓住神。我们若也能像约伯一样坚守对主的爱,不让任何环境或试炼动摇对主的信任,就不至于跌入无可挽回的深渊。张大卫牧师常劝勉:"愿我们进入'爱不需要理由'的境地。"换言之,无论处境如何,我之所以爱神,不是因福分或神迹,而是因祂先爱了我。反观犹大,一直想找"理由"、用自己的标准审度:"这人的爱真是神的路吗?太浪费、太低效。"最终,他在盘算中走向背叛。

所以我们不要重蹈覆辙。哪怕当主的爱让我们一时看不懂,也要选择相信并坚守在其中。就像主为门徒洗脚时,彼得也不明白(约13:6-8),但主说:"我所作的,你如今不知道,后来必明白。"在信仰路途中,有时我们无法立刻看清,但当我们熬过那段时日,就能真正体验到神之爱的无比高深。

犹大在自杀前,至少承认了"我卖了无辜人的血,犯了罪"(太27:4),表示他知道自己错了。然而那时,他选的却不是悔改,而是绝望。若他真正懂得主的爱,即使犯下何等罪行,仍可回去向主俯伏乞求赦免。张大卫牧师说:"若不相信这点,那罪便会最终把我们推向灭亡。"

因此,犹大的背叛故事正好突显了救恩史的核心--十字架,同时也提醒我们"人类所拥有的选择何其重要"。耶稣背负十字架为我们带来救恩,爱已赐下,但我们究竟相信并领受,还是拒绝?张大卫牧师强调:"犹大的结局给我们深刻警示:即使犯了再大的罪,神的赦免之门仍然开启,只要我们肯走进去;若自我绝望,就会与救恩擦肩而过。"

通过对比背叛与饶恕,张大卫牧师进一步强调:教会共同体要切实抓住的支柱之一就是"彼此饶恕"。主愿意饶恕再大的背叛,我们就应当彼此饶恕并相爱,让无条件的爱在教会里活出来。这样,撒但就无从下手,人也不会像犹大那般陷入末路绝望。

马太福音26-27章里,由犹大的背叛揭开的苦难序幕,最终在十字架上完成主的舍己与饶恕,达到高潮。关键之处在于,这所有过程都彰显了上帝的心意。张大卫牧师说:"上帝早已为我们预备了完全的爱,这爱可以覆盖任何罪恶,但若人顽固地不信,并坚守自我中心,就会使自己无法进入那爱之门。"

在初代教会,门徒们用马提亚取代了犹大的位置(徒1:26)。纵然犹大曾长久与耶稣同行,并亲耳聆听主的话语,却因没能真诚悔改,而悲惨收场。张大卫牧师警告:"即使我们自称'门徒',若不真心相信主的爱,也随时可能走上犹大的背叛之路。"

在本部分,我们探讨了犹大为什么背叛,以及为什么他的后悔没有变成真正的悔改。答案就在于"他未信那份爱"。若不明白上帝无条件且绝对的爱,只会陷入自我逻辑与世俗标准,最终走向背叛与绝望。相反地,我们也随时可以回想神的应许:"你们的罪虽像朱红,也必变白如雪;虽红如丹颜,也必白如羊毛"(赛1:18)。

张大卫牧师呼吁:"看见背叛会通往毁灭后,就该回到基督面前,紧紧抓住那无限的爱。"我们每时每刻都处在选择的路口:是相信这爱并回转,还是拒绝这爱并走向绝望?这是我们自己的决定。

犹大最终成了"背叛的象征",而打破玉瓶的女人却是"奉献的象征",二者于福音书中对比鲜明,将各自的信息传递给今世的我们。张大卫牧师指出:"上帝希望我们能像打破玉瓶的女人一样,将一切献给主。尽管会被视为浪费或愚拙,却正是爱的道路,也是真正得救的道路。当我们踏上这条看似不合常理的路,才算开始了真实的门徒生活。"

与此同时,我们也切勿只停留在指责犹大,而要反省:我的内心是否也有某种"算计"或"自我中心"的思想,在评判主的爱?张大卫牧师说:"背叛并非突如其来,而是由长期累积的不信、误解,以及世俗化的思维慢慢发酵,到最后爆发。"因此,一旦发现小小的不信之种,必须立刻悔改归向十字架的爱,否则我们也会走上犹大的路。

马太福音26-27章把打破玉瓶的女人和犹大的背叛放在一起。一者是"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主",另一者是"以世俗的标准不信主,最终背叛"。张大卫牧师指出:"我们每天都在决定走哪条路。"因为信仰并非只是一时的告白,而是每天都要做出跟从主的选择。

贯穿张大卫牧师教导的两大要点为:第一,上帝的爱是"无条件的恩典",远超人的理解范畴,我们必须视之为"神圣的浪费"般伟大的礼物;第二,究竟要相信并抓住这份爱,还是以不信和评断走向背叛,由我们自己选择。打破玉瓶的女人与犹大的对照,正是在昭示:选择爱者与拒绝爱者的人生结局将天差地别。

在我们每个人的现实生活里,这两种道路同样并存。是愿意奉献地去爱与服事,甚至献上我最珍贵的所有,走那在世人眼里显得"愚拙"的路?还是拿效率与理性当作理由,去计算主的爱,最终走向远离?张大卫牧师说:"这正是马太福音26-27章每天都在向我们发出的拷问。"

主的苦难,固然始于人类对祂的拒绝与背叛,但十字架之胜利正好展现了"即使背叛,仍可被爱所包容"的上帝大能。张大卫牧师强调:"当我们像打破玉瓶的女人一般,全然为十字架的爱而献上自己,就能够同享这救恩的力量。相反,若被世俗价值捆绑并与主背道而驰,结局唯有无尽绝望。"

此段经文最终要传达的,不是"苦难与背叛",而是"饶恕与爱的胜利"。犹大的背叛虽掀开了苦难的序幕,但在十字架上,却达到拯救人类的"爱之高潮"。因此当我们默想十字架,也要联想起那位打破玉瓶的女人对爱的奉献,同时谨记犹大所走的背叛之路,成为我们的反面鉴戒。只有在那份爱中扎根,我们才能在当下获得真正的平安与救恩的喜乐。

最后,张大卫牧师总结说:"犹大与打破玉瓶的女人这两个故事,分别代表了信仰的两极。一极是不惜一切地奉献给主,另一极是用世俗标准背叛主。我们要同时对照这两则故事,每天回到主面前问自己:我要献上整个生命给主,还是像犹大一样离弃主,走向绝望?十字架的道路或许又窄又难,但它终点却是永生与喜乐的应许。"

这一切并非只是2000年前的历史事件,而是当下对我们生活方式的提问。尽管主的苦难是由背叛开启,但因十字架的救恩,一切都翻转为"恩典的历史"。我们每天必须决定:是否继续留在主的爱里,是否让世俗的诱惑使我们放弃爱。张大卫牧师呼吁:"抉择权在于你,但主随时敞开了回归的道路。不要丢弃信心,无论身处何境,都要回到主的爱与赦免中。"

如此,马太福音26-27章--犹大的背叛--展现了苦难与背叛,也展现了上帝无限的爱与宽恕。张大卫牧师借此指出:"在世人看来,主走的十字架道路确实像一种浪费,然而正是在这'浪费'之中,才有真生命。"与之相对的是,不信那爱的背叛之路,最终通向绝望。我们要如何选择?马太福音借打破玉瓶的女人与犹大的对比,以及苦难中依然不改变的主之爱,昭示我们:要走爱的道路,还是背叛的道路?

张大卫牧师在检视"打破玉瓶的女人"与"犹大的背叛"时,时常提醒:"上帝的爱是无条件的,但人永远背负抉择。"当我们接受这无条件的爱,以毫无理由的奉献回应,救恩的历史便在我们心中绽放。然而若我们用世俗思维去衡量这爱并拒绝它,某日便会落入犹大那无法挽回的背叛。就算那时仍有主的赦免之门敞开,若我们不信并不肯回头,也只能与爱无缘。

即便知道人会背叛,耶稣仍然爱到底,并在十字架上成就了这爱。即使有背叛存在,救恩的历史也会因这爱继续延伸,这正是福音的精髓。张大卫牧师说:"这福音能彻底改变你我的人生。即使在我们眼中,这爱有时像是一种浪费,也千万别视为浪费;要相信它是上帝对我们的恩典大计。当我们这样领受,就会像打破玉瓶的女人一样成为有福之人。"

透过马太福音26-27章两大主题的探讨:一方面是打破玉瓶的女人,另一方面是犹大的背叛,最后落脚于同一个问题:"我们将如何理解和接受主的爱?"张大卫牧师说:"是要走向悔改、接受那爱?还是以不信封闭那扇门?"选择只能由我们自己来做。十字架面前人人平等,爱也没有例外。我们要走打破玉瓶的女人那条路,还是重演犹大的背叛,就看当下的我们。

张大卫牧师最后劝勉:"要聆听主呼唤我们悔改并回归的声音。别像犹大那样把银子丢到圣所里就走向自尽,切断与主的关系。无论罪有多深、苦难有多重,都要回到主里,让祂的爱遮盖一切。那才是真正的福音,也是十字架之道,以及打破玉瓶的女人所彰显的生命国度。"

愿我们谨记,这不仅是一段关于背叛的历史,更是一段宣告了主在苦难中仍然施行拯救与恩典的故事。张大卫牧师说:"十字架虽然因背叛而开始,但却带来全新的救赎历史。"愿我们在每日的决定中,总是择向主的爱,而不是被世俗的眼目所诱惑。无论如何,主的门仍为我们敞开,只盼我们别再离弃这份爱。相信并归向主,就能享受打破玉瓶的女人般的福分;若执意拒绝,则难逃犹大式的悲剧终局。

因此,马太福音26-27章里关于犹大的背叛,实则展现了苦难与背叛,又同时揭示了上帝无限的慈爱与宽容。张大卫牧师透过此经文不断强调:"在世人看来,主走的十字架之路似乎是浪费,然而其中才是真生命。"而那相反的道路,是因不信这爱而导致的背叛,最终只会走向无底深渊。我们面前摆着的路很明确:要选择爱,还是背叛?

马太福音用打破玉瓶的女人和犹大的强烈对比,加上主在苦难中仍不改变的爱,向我们展现了这两条南辕北辙的道路。张大卫牧师总结:"上帝的爱毫无保留地赐给我们,但人必须做出回应。当我们在这种'理由消失'的奉献中领受那爱,就会经历救恩;若我们以世俗的理性或不信去排斥它,迟早会重蹈犹大的失败。即使在最后关头主的饶恕仍然存在,我们若不选择回转,这饶恕也形同虚设。"

耶稣明知人会背叛,却仍然用十字架的爱把救赎进行到底。正因如此,福音不因背叛而中断,反而在那舍己之爱里继续下去。张大卫牧师说:"这正是福音的精髓,足以彻底改变我们的生命。但前提是,当你遇见那似乎荒谬的十字架之爱时,切莫说'这是浪费',要相信它是神对你、对这世界的计划。唯有这样,你才能站在打破玉瓶女人的蒙福位置。"

透过对马太福音26-27章两小主题的探讨,可以归结为同一个问题:"我将如何理解、接受主之爱?"张大卫牧师说:"是要在不信中将自己与那恩典之门隔绝,还是即便看似愚拙,也要选择无条件地信赖并跟随?"答案只能由每个人自己决定。在十字架面前,无人例外;在那爱里,众人同等。是要像打破玉瓶的女人那般全然委身,还是像犹大那样背叛?选择权就在我们活着的今天。

张大卫牧师最后的劝勉是:"悔改吧,回到主那里。"别像犹大那样把钱扔在圣殿后走上绝路。即便我们罪再深、苦难再大,也要归向主的爱与救赎之中。在那里,主会赐下重新开始的恩典,并遮盖我们的过犯。这才是真正的福音、十字架之道,以及那位打破玉瓶的女人向我们展现的生命奥秘。愿我们都能选择这条爱与生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