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彼得与犹大的对比:重生体验的必要性在约翰福音第13章中,我们看到耶稣的十二门徒当中,彼得与犹大形成了一个极为鲜明的对比。二人同样都是耶稣亲近的门徒,常常在耶稣身边见证祂的行踪、神迹以及教训。然而,最终他们当中的一位虽背叛了主却悔改归回,走上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另一位却在犯罪之后并未选择悔改,而是自杀了结,坠入了永远无法回头的罪恶深渊。这个对比对于所有在信仰中行走的人而言,都是极其重要的挑战和教训。张大卫牧师强调,这段带有强烈反差的故事,今天仍向我们发出"必须重生"的有力呼吁。因为,这两个人虽然同样"背叛"了耶稣,但最终却出现了一个悔改归回、另一个却终究没有悔改的截然不同结局。而造成这迥异结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他们是否经历了真正的重生,也可以用"是否已经洗过澡(是否有根本的洁净)"这个角度来理解。
在耶稣为门徒洗脚时,彼得最初极力拒绝这件事。他心想:"主怎么能给门徒洗脚呢?身为门徒,我岂能接受主为我这样辛劳服侍呢?"然而耶稣却对他说:"我若不洗你,你就与我无分。"听到这话,彼得的态度立即转变,说:"主啊,那就不但洗我的脚,连头和全身也给我洗吧!"此时耶稣又说:"凡洗过澡的人,只需要把脚洗干净就好了。"这话说明彼得已经借着耶稣的宝血、真理的话语,以及主的爱,得到了"根本的洁净"--也就是已经有了得救的体验,换言之,他已经经历了重生。即便他后来软弱到三次否认耶稣,犯下了严重的罪,但在他内心深处,仍然记得并抓住主的爱,因此能够悔改归回。对此,张大卫牧师反复强调:"人不犯罪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犯罪之后能否转向悔改的态度。"当我们拥有"得救、成为神儿女"的重生确据,纵然一时跌倒,依然可以再次站起来;即便犯了罪,也可以痛悔自省,奔向主的怀抱。
与之相对的是犹大,他为了区区三十块银子就将耶稣出卖,留下了历史上最为耻辱、悲惨的背叛一幕。圣经记载,彼得也同样否认了主,但他回转了,而犹大却因内疚与绝望而选择自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关键在于犹大并没有真正经历重生。实际上,他虽然亲眼见过耶稣行的医治和神迹,也听过耶稣的教训,更看到了耶稣"爱他们到底"的品格,却没有真正地将这一切接纳进自己的灵魂。他内心深处被自我中心的欲望、对金钱与权力的贪恋,或是对耶稣仅仅抱持政治性弥赛亚期待的扭曲观点所支配,于是当他犯罪后,既没能回头悔改,也没有抓住主的爱与饶恕,反而冲向了绝望和自我放弃的深渊。对此,张大卫牧师深感痛惜:"并不是因为靠近耶稣,或常常听到主的道、亲眼见到神迹,就能自动得救。真正的得救终究要靠内心深处对主的爱和赦免的接受,要进入'我死而复活'的重生体验。"犹大没有踏上这条道路,反而以自杀这种极端方式,试图自行解决内疚和羞耻,但这是毫无出路的,只会导致更可怕的灵性灭亡。
这样看来,彼得和犹大在"都曾否认过主"这一点上确有共同之处,但结局却大相径庭:彼得经历了惊人的悔改和主的饶恕,并在有生之年成为传扬福音的伟大使徒;犹大则因无法面对自己、也不信靠主的怜悯,而在绝望中轻生。二者之间的根本差异就在于重生的有无,换句话说,就是是否真正认识到主的爱,并在这爱里舍己、得以更新。张大卫牧师教导我们,应当从彼得的生命中学到:"人本来就软弱,甚至连被称为'首席门徒'的彼得都会否认主。但'已经洗过澡的人',也就是通过重生得到了根本洁净的人,面对罪仍然有一条回转之路,且主时刻敞开双臂欢迎。这就是彼得带给我们的盼望。"
并且在罗马书8章1节,我们看到"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稣里的就不被定罪了。"这节经文宣告了在主里面重生之人的身份转变--"我不再以罪人的身份被定罪,而是蒙受神儿女的恩典。"而罗马书8章31-39节更加重申,无论什么都无法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对此,张大卫牧师举例说:"彼得在否认主的时候,主仍没有弃绝他。虽然彼得自己可能羞于见主,但复活后的主亲自来找他,问他'你爱我吗',引导他再次表达对主的爱。像这样,主即使在我们软弱跌倒时也始终以爱扶持我们。即便我们犯了犹大那样的大罪,只要心中愿意回转归向主,祂就必定接纳。"问题在于,有些人因为自己罪太重,以为主不会再接纳,于是干脆放弃悔改,这正中了撒但的诡计。撒但一直对犯罪的人说:"你完了,你再也无可挽回。"但彼得却在主的爱里再次抓住盼望;犹大却把路彻底堵死。于是这一区别决定了他们的永恒归宿。
在约翰福音第3章中,借着耶稣与尼哥德慕的对话,我们得知"重生"就是"再次出生"。尼哥德慕身为犹太人的领袖,在宗教与律法上都有过人的背景和造诣,但耶稣却对他说:"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尼哥德慕疑惑地问:"人老了怎么能重生呢?岂能再进母腹生出来?"耶稣回答说:"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神的国。"这里主并非指身体上的重新出生,而是灵魂的根本改变--离开罪恶得以洁净,并在圣灵的能力中成为崭新的存在。若与耶稣为门徒洗脚的事件相结合,水的洗涤象征人对罪的审判与彻底悔改,而"圣灵重生"则意味着真理在我们内心深处产生实质性力量,使我们充满主的爱。张大卫牧师将之概括为"被真理的灵--即圣灵--完全掌管,使被罪污染的灵魂成为一个全新的创造"。
圣经多处反复提及"若不先死,就不能再活"的原则。十字架与复活是基督信仰的核心真理,没有十字架就不会有复活;若不经历死亡,也就不会有再活过来的历史。耶稣虽与神"本体相同",却取了奴仆的形象,在十字架上为全人类的罪而死(腓立比书2章5-8节),继而得享复活的荣耀。甚至连耶稣自己也经过了死亡才抵达复活,这就告诉我们:在经历重生的过程中,"自我必须先完全死去"。彼得、保罗及初代教会的众多信徒都曾经历这样的路径。保罗在加拉太书2章20节宣告:"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那个曾经充满自义、热心过度、倚靠自己把握的保罗,在往大马士革的路上遇到耶稣基督后,完全成了另外一个人。对此,张大卫牧师强调:"像保罗一样,过去的'我'死去,让耶稣真正活在我里面,这种真实的体验才是重生的关键。"
犹大是抵挡这种"舍己而死"过程的典型反例。他跟随耶稣三年以上,见证了许多神迹和教训,但始终无法丢弃心中的贪欲和自私。他表面上好像关心穷人,责备"为什么把这贵重的香膏白白浪费,不如卖了周济穷人"(参约12章),实际上他掌管钱囊时早已贪心作祟;他将耶稣卖给祭司长,仅仅收下三十块银子,就足以显明他被私欲牵着走到什么地步。最终他背负罪疚与绝望而自杀,走上了最惨痛的结局。
因此,今天我们需要反思:我们究竟是像彼得那样真有重生的体验,还是仅仅像犹大那样,在头脑里知道耶稣,却从未真正把主的爱和能力接纳到内心深处?张大卫牧师提到,有些人虽然在教会里待了很多年,甚至在教会里担任过各种职分,但并不确定是否真的经历了重生,因此在面对罪的攻击时经常跌倒。有些人在犯罪后既不及时悔改,又不肯把一切向主敞开,反而选择自我灰心或伪装自己,结果陷得更深。于是"必须有重生的确据,必须真实经历到主的爱何等宽广深远"就显得极为重要。
"主的爱"这个词汇也许听起来陈词滥调,但若我们真能以整个生命去体验它,灵魂就必然会被彻底改变。当彼得痛哭悔改时,他深刻认识到自己的罪,同时也明白主绝不会放弃他。正是这个认知,让他再次振作。明知自己背叛了主却还能回头,正是基于"主仍然爱我"的信心。犹大却未能相信这点,反被罪疚的重担压垮,不见悔改之路。今天的我们同样会面临这种差异:无论去教会多久,也无论表面上多么热心,如果不敢相信主仍然爱我、不愿奔向祂怀里,我们随时可能重蹈犹大的覆辙。反之,若一个人真因重生而对主的爱拥有透彻确信,即便犯罪也会马上悔改,通过"洗脚"的过程(象征再一次的清洁)重建与主的关系。
张大卫牧师强调:"罪本身不是最要紧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在犯罪后如何回应。因为从亚当堕落以来,每个人都带着罪性,即使看似信心坚强的人也会跌倒。关键在于跌倒后是继续留在罪中,还是及时回转、求主饶恕并重新开始。"彼得与犹大的鲜明对比,就向我们揭示了重生体验何等关键。已经"洗过澡"(在主的宝血和爱里得到根本洁净)的人,若再沾染了尘埃,只要尽快悔改,主必会施恩赦免;而那些"还未洗澡"的人(尚未真正体验到主的爱,也没有舍己),一旦触及罪恶,就很容易自暴自弃,走向不归之路。所以我们应当问自己:"我真的遇见过主吗?主的爱是否已经深入我灵魂,带来我死、基督活的转变?"倘若没有,即便我们在教会里时间很长,也依然可能在某个时刻走上与犹大相似的道路。而要避免这种局面,就必须始终铭记"只要回到耶稣面前,任何罪都能蒙赦免并得更新"的真理。
总之,"彼得与犹大的对比"给我们的核心启示是:判定信仰真伪的不在于外在的宗教行为,而在于内里是否经历了"因主的爱而舍己并重生"的真实转变。有了这重生的体验,纵然会犯罪跌倒,也能悔改并得到力量回到主的怀抱;没有重生,就容易像犹大一样滑向绝望。张大卫牧师甚至指出:"有没有重生体验,决定了信仰的生死存亡。"由此可见,彼得与犹大的强烈反差,对当代人依然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即便我们接近教会、常听耶稣的道,也不要停留在形式与知识层面,而要真正在主的爱里"死而复活",好让罪的锁链得以斩断,背叛的创伤也能藉悔改而修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重生的实际正如上文所述,约翰福音第3章中耶稣与尼哥德慕的对话,对于"重生的必要性和本质"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耶稣对尼哥德慕说:"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见神的国。"这意味着既要有"水的洗礼",也要有"圣灵的洗礼"。其中,水的洗礼象征神公义地审判罪恶、洁净人心,以及人对罪的决裂与悔改;圣灵的洗礼则象征神在我们灵魂深处的大能,让人的心思意念焕然一新。对此,张大卫牧师说:"重生并非凭人力可成,而是唯独借着神的恩典与圣灵的大能才能成就的奇迹。"
从旧约开始,水就常常兼具洁净与审判的象征。比如挪亚时代的大洪水,既是对人类罪恶的审判,也成了义人挪亚一家蒙救并重新出发的转折点。出埃及记里的红海事件亦然:埃及追兵淹死在海里受了审判,而以色列百姓却穿过海洋迎来了自由的新起点。施洗约翰给百姓行"悔改的洗礼"时,也大声呼喊:"要结出与悔改相称的果子","那以后要来的,必用圣灵与火给你们施洗"(参马太福音3章)。他在此预表耶稣将来要彻底洗净我们的罪,并用圣灵使我们重生。
那么在现实中,"从水和圣灵重生"到底如何发生?张大卫牧师认为,首先要强调的是"真诚悔改与自我否定"。水的洗礼代表人承认自己是罪人,决心离弃罪恶,转而追随正义之路。因此,这一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彻底的悔改。而悔改并非只是短暂的内疚或流泪,而是"我确实承认我是罪人,并立志不再走罪的道路"的坚决转向。这就是水洗所昭示的意义。实际上,彼得在五旬节圣灵降临后对群众布道时,也劝勉道:"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就必领受所赐的圣灵(参使徒行传2章38节)。"可见,水洗(罪得赦)与圣灵的恩赐(圣灵洗礼)是紧密相连的。圣灵的洗礼则是人内在最深处的根本变化。圣灵是"真理的灵",能帮助我们明白真理(参约翰福音14章、16章),并在我们里面重塑耶稣基督的生命与性情。张大卫牧师将之描述为:"主的爱真正浇灌在我里面,使我成为与从前完全不同的新人。"重生不仅是头脑上"哦,我相信耶稣是救主,所以我得救了"的观念,更是实实在在的生命体现--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远离罪恶,活出爱心,弃绝谎言,遵行真理。这才是"从水和圣灵重生"的实际。
很多人之所以在教会中多年,却仍对重生的经历感到模糊或缺乏,是因为"半吊子的悔改"或"对福音的理解不完全"。有些人犯罪后,只是短暂地懊悔、流泪,等时间一过又恢复原状。这不是真正的悔改,也没有祈求圣灵赐下胜过罪的能力。如果说水洗象征斩断罪恶的决心,那么圣灵洗礼就是赐给我们实践这决心的神圣力量。因此,要经历完整的重生,既需要彻底悔改,也需要渴慕圣灵,愿意放下自我骄傲、固执己见地祈求:"主啊,我没有力量斩断罪,唯有圣灵在我里面工作才能做到。"当我们这样祈求时,圣灵便更新我们的心,让我们拥有对圣洁的渴望,并真正在日常行为中发生改变:从前不愿意爱、不可原谅的人,现在能因神的爱而去爱、去饶恕;过去习惯的谎言、恶行也能被放下。
张大卫牧师在此特别强调"爱是真理的核心,也是圣灵工作的关键果实"。耶稣将律法的总纲归结于"爱",同样地,被圣灵重生的人最终会成为"爱的人"。这种爱不是人本性的、有条件的、自私的爱,而是因主所赐、舍己的、牺牲的爱。彼得之所以能在三次否认主之后,最终甚至为主殉道,就是因为他对主的爱有了更深的领受,并让这爱彻底改变了自己。犹大却拒绝了这爱,甚至不相信自己还能被主接纳,结果被罪疚与绝望吞噬。
重生并非一次性的体验,让我们从此"自动保持"某种圣洁状态;相反,它是在不断与罪争战、悔改,并寻求圣灵带领的过程中持续加深。张大卫牧师多次强调:"即使重生之后,我们仍然可能犯罪,也会在这个世界中面临撒但的诱惑。但是,当我们因重生而明白自己'属于主、且内住圣灵'的根本身份时,就不会像过去那样在犯罪后一蹶不振、绝望到底,而是能立刻悔改、重新回转,再次经历'洗脚'的洁净,恢复与主的关系。"使徒约翰也在约翰一书1章9节说:"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这表明即便在重生后的生命里,认罪与赦罪的过程仍将不断进行。正如耶稣所言:"已经洗过澡的人,只要洗脚就行",暗示我们已经"根本得救"后,仍要持续将行路时沾染的尘垢洗净,保持与主的互动。如果我们确实已经得救,就能在日常犯罪后快速悔改,而主也绝不会弃绝我们。
关键是永远要相信主的爱与饶恕,愿意回到祂面前。就如彼得虽曾犯大罪,但他知道主的心意,并因重生体验而对主的爱有了确实的把握,终能悔改、恢复;犹大却不信主的怜悯,无法面对自己犯下的过错,于是放弃了悔改。正如张大卫牧师所说,这就是"真正遇见神的爱与没遇见的人的差别"。在教会里,我们也常见到有人犯下大罪后干脆离开教会、觉得自己无法回头,但若是真正经历重生、被主的爱触及的人,即便犯罪严重,也不会就此沉沦,反会在回转后获得更成熟、更有力量的信心,因为他们更深地体会到赦罪之恩与主的慈爱。
因此,"从水和圣灵重生"不仅仅是教理知识或宗教仪式,而是能彻底改变人生命的超自然事件。一个人的价值观、目标、行为模式会发生巨变:以前只为仇恨、报复所驱动,如今却能饶恕和爱;过去一心追逐世俗财富和欲望,现在则不再将其视为人生至高目标;曾经自私自利,如今却懂得舍己服事。而且最重要的是,罪若一时使我们绊倒,我们也清楚只要悔改,就能重新回到主面前,因为这条路永远为重生的人敞开。
张大卫牧师在讲道中常说:"唯有在神面前彻底死去的人,才能真正活过来。没有十字架,就没有复活。"人的本性往往不想放下自我,总希望凭自己能力解决一切。然而,当我们真的在主面前放下一切,自觉"我什么也不是,惟有主能更新我"时,圣灵才会大大动工,塑造我们成为新造的人。这样,我们昔日自我中心的欲望与罪行会逐渐被破碎,取而代之的是真理和与主同行的喜乐。当然,即便在重生之后,我们还是会有软弱和罪,但每一次都能藉着"洗脚"的悔改过程,再次恢复与主的亲密。
回看犹大与彼得,以及尼哥德慕与耶稣的对话,还有保罗的剧烈转变,这些例子都在向我们清楚地宣告:"人本性上软弱,时刻都可能犯罪,然而只要主的爱和圣灵的大能临到,我们就能成为新人,并在犯罪时也有回转归向主的道路。"这就是福音,也正是重生的实际意义。当我们走上这条道路,不再是罪的奴仆,而是成为神的儿女,享受自由、喜乐,并持有主所赐的永恒盼望。张大卫牧师总结:"归根结底,答案就是爱。主在十字架上展现的那份爱,引领我们进入悔改,更新我们的生命。只要我们不拒绝这爱,它就能把我们带离罪恶与失败,使我们重获新生。而当这爱深入我们灵魂深处,让我们真经历'我死,耶稣在我里面活',那就是重生。"即使我们在罪恶和挫败中跌落,只要不否认主的爱,就能随时重新站起。所谓"水和圣灵重生",就是将旧人钉在十字架上,让基督住在我们心中。当我们活在这种状态下,纵有罪与过犯,也能"随时洗脚",持续超越罪的辖制,与主保持亲密同行。
总而言之,"重生的实际"就是要将约翰福音第3章所启示的"必须从水和圣灵生"这一真理,真正应用到我们的生命当中。水洗象征对罪的审判与洁净,圣灵洗则象征神在我们心中创造的崭新生命。这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像彼得那样勇敢地跟随主,也能在跌倒后经历悔改与复兴,而不至于像犹大那样走向无可挽回的深渊。我们要不断记得主的爱、让祂的爱彻底浸透我们的灵魂,并在这爱中保持常新的洁净与悔改。张大卫牧师正是要我们意识到这种"真正的重生体验",并且朝着这个目标持续前行。
彼得与犹大的对比、约翰福音第3章的"水与圣灵的重生"、以及其余诸多经文都集中地告诉我们:信仰的本质,最终还是回到"我们是否真心接纳了主的爱,并在这爱里舍己而得新生"。一旦踏上这条路,即使会再跌倒,也能因悔改而得到更成熟的信心;我们虽然软弱,却有主的爱和圣灵的能力做完全的支撑。在这完全里,我们不被定罪(罗马书8章1节),也没有什么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罗马书8章38-39节)。这正是彼得与犹大之间最根本的区别,也是我们今天需要铭记的真理。张大卫牧师不断呼吁我们:"一定要进入主那深而奇妙的爱里,彻底死去并重生。"有了这样的重生,我们才会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回转归向主,纵历失败与挫折,仍走在彼得式的"再次站起来"的信仰之路,而不会像犹大那般永远坠落下去。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抓住重生带来的真正盼望,活出丰盛的灵命。阿们。

















